![]() |
龔振平接受東北網專訪 。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
東北網12月3日訊 (見習記者 王蕊 吳萌 記者 梁鐫文)『我國是糧食大國,對大豆的需求呈持續增加的趨勢。在有限的土地種植面積上,提高單產是唯一途徑,而科技則是最好的手段。』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農藝師、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龔振平教授在接受本網專訪時說。
龔振平表示,目前我省科研力量雄厚,東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省農墾科學院等多家科研院所都在從事大豆研究。近年來,省裡的科研機構不斷推出高油、高蛋白的優質品種,像『東農47』、『東農46』含油量都很高,比普通品種可提高含油量1-2個百分點。近年來,我省全面推進了『壟三栽培』種植模式,並相繼推出了『深窄密』、『大壟密』新模式,可提高大豆10-20%的產量。另外,如果根據不同地塊,把施肥的時間和總量掌握好,至少有10-15%的增產空間,目前東北農業大學在這方面的研究已卓有成效。
『目前,除了要注重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外,我省應該盡快實現標准化作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勢在必行。應在現有的技術基礎上集成組裝,馬上形成技術成果,投入生產,改造現有的技術水平。』
龔教授認為,從全省來看,如果把農田都配上了灌溉設施,再加上生產技術成果的有效使用,畝產量至少能從13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目前一些地塊高產典型已突破250公斤,甚至達到280公斤。按照這個潛力,在總播種面積不變的情況下,黑龍江大豆的產量有望實現1000萬噸。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