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鶴崗12月18日訊 5年奮斗,5年輝煌,5年風風雨雨,5年碩果累累。
這5年,是我市畜牧業生產基礎條件不斷改善、生產方式快速轉變的5年;
是畜牧業生產向集約化、產業化和現代化不斷推進的5年;
也是畜牧業主導產業地位逐步確立、畜牧業經濟快速發展,群眾增收最快的5年。
2006年以來,我市畜牧業在歷來以傳統散戶養殖為模式的基礎上,歷經艱難蛻變,演繹成現在擁有189個規范化規模養殖小區,1777個養殖場(大戶),9681個專業戶,年畜牧水產總產值達35億元的發展傳奇。
上篇
轉變:潛力從沈睡中 『畜』勢而發
5年前,我市畜牧業規模養殖還未成型,基礎相對較弱,畜牧業產值佔全市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一。當時,畜牧業經濟單打獨斗,發展受限……一個個矛盾和難題橫亙路上,繞不開,躲不脫。
所有解決矛盾、破解難題的選擇,都指向了一個路徑:就是加快轉變畜牧業經濟發展方式。
怎麼轉?
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戰略舉措是:『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種植業與畜牧業「主輔換位」和發展鮮奶千萬噸、生豬5000萬頭的「兩個千萬工程」,把畜牧水產業發展成農村經濟主導產業這一戰略目標,與農墾寶泉嶺分局合作,大力實施場縣共建,采取一系列強有力措施和積極扶持政策,全力推進域內畜牧水產業發展。』
方向既定,路徑找准。在鶴崗城鄉大地上,一場推進畜牧生產規模標准化、提高畜牧綜合生產能力、讓『豬肥牛壯,六畜興旺』的『畜牧興農』戰役全面打響。
在『畜牧興農』工作中,市委、市政府和寶泉嶺農墾分局給予了一系列特殊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市畜牧水產部門協調運作,很快就形成了發展畜牧業的合力,為全市畜牧業跨越式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使我市畜牧業的發展勢頭從未像『十一五』期間這樣轟轟烈烈、精彩紛呈。
『十一五』時期,盡管以奶牛和生豬兩大主導品種形勢較為嚴峻,一波三折,在國家和省、市一系列及時有效措施的扶持和保護下,圍繞『兩個千萬』工程,我市奶牛和生豬產業克服重重困難,發展基礎並未動搖,波動後發展勢頭迅猛,『南豬北養』、『北豬南運』已成歷史。到2010年末,我市區域內奶牛、生豬、肉牛、羊和家禽的飼養量分別達到5.8萬頭、260萬頭、6.2萬頭、27.3萬只和612萬只,分別比2005年增長95%、99%、12%、89%和60%,畜禽水產品供給充足,極大地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
養殖基地和規范化養殖小區是畜牧業發展的『火車頭』。如何開好畜牧業這趟高速列車,市委、市政府及農墾寶泉嶺分局進行了一番深入的思考。充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以建設現代畜牧業為目標,繼續實施《關於促進畜牧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在養殖貸款、小區建設、品種改良等方面給予一系列政策扶持。大力發展標准化養殖小區和規模養殖場,以此加快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飼養水平的提高,使我市畜牧業規模化養殖的比重超過了60%。
截至目前,全市區域內已有12個養殖基地、189個規范化規模養殖小區,規模養殖場(大戶)1777個、專業戶9681個。分別比2005年增長9%、7%、49%、5%。我市畜牧業發展的規模化和標准化建設終於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快速轉變,駛入了發展快車道。
拓展步伐要加快,加工產能必須跟上。為了實現我市畜牧業經濟的整體昇級,市委、市政府及農墾寶泉嶺分局開啟了畜牧業向縱深發展之門。通過實施優惠政策吸引域外資金,大力興建畜產品龍頭加工企業,使畜產品加工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其中,區域內的農墾寶泉嶺分局建設的加工200萬頭生豬規模的雙匯北大荒肉業食品有限公司已成為我市生豬加工的龍頭企業。『完達山』、『名山』和『搖籃』三大現代化乳業集團的鮮奶日加工能力達到了780噸,為我市發展奶牛養殖業和鮮奶業提供了廣闊平臺。另外,一批發展勢頭強勁、知名度頗高的畜牧龍頭企業也遍布鶴崗區域。這些幾年前還鮮為人知,更不可能將農產品加工與工業聯系起來的地方,今天卻大放異彩,變成了我市畜牧經濟發展的鏈條產業,成為全市畜牧業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
5年風風雨雨,5年碩果累累,我市一路闖關,一路前行。如今,5年過去了,我市畜牧業現代化結出了什麼樣的成果呢?
資料顯示,『十一五』末:
——全市奶牛、生豬、肉牛、羊、家禽的存欄量已發展到5.8萬頭、260萬頭、6.2萬頭、27.3萬只和612萬只,比『十一五』初分別增長95%、99%、12%、89%和60%;
——肉類產量、奶類產量、蛋類產量及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了15萬噸、17萬噸、1.7萬噸和0.61萬噸,比『十一五』初期分別增長67%、9%、21%、9%。
數字證明,『十一五』時期,我市畜牧水產業發展完全可用四個『更』字形容:那就是肉蛋奶魚更豐足了;農民增收更富裕了;畜產品安全更有保障了;產業地位更加突出了。
這,就是我市畜牧業走過波瀾起伏5年交出的成績單,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畜牧業所交出的答卷!
下篇
攻堅:面對『瓶頸』 迎難而上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種植業與畜牧業『主輔換位』戰略,為我市畜牧業向規模化、規范化發展提供了良機。但要想突破在歷年來形成的傳統散戶養殖模式,談何容易?群眾飼養方式落後、疫病防控能力不高、先進飼養技術難以推廣……一個個制約『瓶頸』猶如攔路虎擋住了畜牧業發展的道路。
傳統畜牧業如何在這次飛騰中『強身健骨』?『畜牧興農』戰略的美好藍圖如何破題開局?
針對這些問題,我市借助國家和省對畜牧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向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邁進。逐步實現畜牧生產方式由粗放散養型向專業規模化養殖轉變。另一方面,全市畜牧技術人員下基層,走農村,向群眾算繁育畜禽良種、強化動物疫病防控等經濟效益賬,讓廣大飼養戶明白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好處和效益所在。
就這樣,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畜牧水產部門對癥下藥,努力打破『瓶頸』制約。
——爭項目、建基地、夯基礎,讓現代化畜牧業在鶴崗大地昂然挺起。
『十一五』以來,我市用足用好、落實落靠國家和省一系列支持畜牧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加快了我市畜牧業的發展。5年來,鶴崗區域內累計落實國家和省、市優惠政策三類11項,落實政策補貼資金1億元。同時,全面加強項目建設,累計向國家、省爭取畜牧水產業生產、疫病防控、良種繁育工程等各類項目108個,落實項目資金1.2億元。通過向上爭取,落實政策,推動了全市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抓轉變、促昇級。在市畜牧部門的積極推動下,我市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進程不斷加快,實現了畜牧業生產方式由粗放散養到專業化規模養殖的歷史性轉變。特別是2007年以來,全市畜禽標准化、規模化飼養水平更是得到了快速提高。目前,已建成國家級畜禽養殖標准化示范場5個,省級畜禽養殖標准化示范場17個。
路暢方能行遠,5年來,我市按照畜牧業發展『兩確保、一穩定』(即:確保畜產品、水產品質量安全;確保畜產品、水產品市場供應和穩定全市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總體要求,連出一套組合拳——實施畜禽良種繁育工程、強化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大動物疫病防控等項工作力度,為全市畜牧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十一五』期間,我市嚴格按照規模化養殖標准和技術規范組織生產,積極推廣奶牛優質全凍配、全捨飼和青黃貯種植飼喂技術,肉牛凍配改良和拴系育肥技術,生豬三元雜交、直線育肥技術和生態養豬等技術。使我市奶牛、生豬、肉牛、羊、家禽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了100%、90%、60%、80%、100%,科技進步對畜牧水產業發展的貢獻率超過了50%。
安全問題在各個領域都是『天字號工程』,在畜牧行業也不例外。我市通過加大投入、嚴格監管,使全市禽流感、口蹄疫等5大疫病免疫注射密度全部達到了100%。
為確保畜禽產品、水產品質量安全,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市畜牧部門全面開展了以生鮮乳、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獸藥及獸藥殘留為重點的畜產品及投入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使生鮮乳中三聚氰胺的抽檢合格率達到了100%;獸藥產品合格率有效提高,獸藥殘留檢測合格率達到100%;飼料質量穩步提高,總體合格率保持在92%以上;畜產品及投入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實現100%。同時,加強了動物衛生監督和檢疫管理工作,嚴把產地、屠宰、出縣境檢疫關,確保產地檢疫率、定點屠宰檢疫率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率實現100%。使全市這5年間養殖、產品銷售流通等環節未發生一次重大疫情,確保了群眾食用畜禽產品質量安全。
更加可喜的是,2006年,我市抓住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契機,率先在全省完成了獸醫管理體制改革任務,全力推進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加大動物疫病防控和獸醫衛生監督執法工作力度,取得了免疫密度高,監測質量好,疫情穩定等良好業績,使我市畜牧業發展走在了全省前列。由於成績突出,我市於2008年就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年活動代表黑龍江省迎接國家農業部檢查,得到了農業部領導的高度贊譽。
……
成績的取得真的來之不易,一項項閃光業績的背後,彰顯出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得益於全市畜牧人的無私奉獻,更是我市鎖定『畜牧興農』戰略目標義無反顧,勇往向前所取得的歷史性輝煌。
發展畜牧業歸根結底是為了群眾增收,畜牧業現代化水平的高低,還要看農民的日子過得怎麼樣。
有幾筆大賬算得清楚:5年來,我市區域內牧漁業總產值達129億元,僅今年就實現了35億元,使全市農村人均畜牧業純收入達到了1500元,漁民人均收入達到了6230元……
這幾筆大賬生動地詮釋了我市在『十一五』期間孜孜以求、頑強拼搏所創造的不菲業績。發展的『慣性』將給我市畜牧業更快發展帶來更大的信心。
5年一個節點,我市畜牧業已做好准備,將『畜』勢勃發地開啟一個更加偉大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