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張憲軍代表:資源型城市轉型要揪住發展的『脖領子』
2011-03-11 06:58:51 來源:東北網  作者:曹曦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張憲軍代表參加小組會議審議。東北網記者曹曦攝

  東北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 曹曦) 『資源型城市轉型是個世界性難題,要有自己獨特的破解之法,因地制宜選擇好產業、項目作為轉型和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引爆點,要揪住發展的「脖領子」,精心打造纔能實現率先崛起。』說到資源型城市轉型這個話題,全國人大代表、七臺河市委書記張憲軍出語不凡。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張憲軍說,全國現有礦業城鎮400多座,籠罩在每一座城市上空的輝煌已漸漸淡去,成為歷史。如今的礦業、礦工、礦山和礦城,是人們心底揮之不去的『四礦』難題,猶如遲暮的英雄,危機四伏。七臺河是一個新興的煤炭城市,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炭、黃金、石墨等十餘種,煤炭是最為豐富、優勢的能源。說起七臺河,這位剛剛赴任不足百日的市委書記滔滔不絕,城市由來、城市概況、歷史沿革、地理資源、經濟發展,從歷史到現實,把全市的總體情況摸了個『底兒掉』,感性的認識、熟知的程度令人咂舌。

  政府工作報告中,『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繼續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的表述還是猶如一針興奮劑,讓來自資源型城市的代表們有了動力、助力、活力。張憲軍說,隨著資源的不斷枯竭,資源型城市只有或亡或興兩種結局,既然不希望看到『礦竭城亡』的悲劇,那就只有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讓資源型城市再展新顏。

  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張憲軍說,七臺河開發建設53年來,已經生產原煤5億多噸,現在每年產量是2000多萬噸,需要動用儲量近3000萬噸,剩餘探明儲量只有3億多噸,平均開采年限只有10年左右。而國際公認的資源型城市轉型時間,至少要在資源枯竭之前30年開始,所以我們轉型的步伐還是慢了些、晚了些。

  發展靠外力推動,更要靠增長內功。張憲軍說,七臺河越來越認識到城市轉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除了國家轉型試點市政策、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支持外,七臺河出臺了加快推進城市轉型的意見,把做強、做大木制品作為轉型的『一號工程』,城市轉型有了良好起步,非煤產業比『十一五』初期提高了四個百分點。

  亡羊補牢。動作要快,效果要好。七臺河市不等不靠,一切從實際出發,選准木制品、食品、新型建材、機械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六個產業作為城市轉型的主攻方向,揪住發展的『脖領子』,力爭實現非煤產業佔GDP比重每年提高兩個百分點以上的經濟指標。張憲軍說,利用品牌優勢,擴大木制品產業園區,建設家具大市場,辦好家具節,把木制品培育成非煤支柱產業。發揮區位優勢,依托農產品資源,建設綠色食品加工基地。抓住各種市場機遇,鼓勵發展以煤矸石、粉煤灰為主要原料的新型建材產業,力爭出口。加快建設省級重點農機產業園區,大力發展礦山機械制造產業。落實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政策,盡快在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制品等高新技術產業項目上取得突破。利用『世界冠軍搖籃』的城市名片,把運動員培訓、舉辦體育賽事、開發體育產品做成一枝獨秀的產業。

  『完善政策引導轉型、招商引資拉動轉型、建好園區承載轉型、依靠科技支橕轉型、吸引人纔服務轉型。』談到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保證措施,張憲軍提綱挈領,字字珠璣。對七臺河經濟發展的前瞻性展望使得張憲軍的視野變得更開闊,更國際化。

  希望與幸福同在。從張憲軍對七臺河美好願景的激情描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對這個城市的信賴、對百姓幸福的渴望,還有要紮根苦乾、造福一方的乾勁兒,不動搖、不折騰的決心。未來發展的『七臺河模式』在張憲軍的腦海已然成型,這位土生土長的乾部已然從靈魂深處融入到了這片黑土地,為之盡心竭力,在變換的季節裡,努力播種、耕耘、收獲……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