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志娟代表在小組會議上發言。東北網記者曹曦攝
東北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 曹曦)『年底前,在全國普遍建立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公共服務機構。』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讓全國人大代表、齊齊哈爾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譚志娟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看上去怎麼也不像五十多歲啊?』望著譚大姐美麗的臉龐、柔情的雙眼,我還是忍不住一遍遍地質疑她的年齡。『我都從事農機推廣工作32個年頭了。』譚志娟出生在訥河市同義鎮同義村,因為對這片黑土地的熱愛,32年來,她一直孜孜不倦地為農業、農民、農村的事兒四處奔走,癡心不改。
連任兩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十年履職路充滿艱辛,她卻用柔弱的肩膀獨自扛起了一路的使命與責任。當選代表以來,她進鄉入戶,四處奔走,10件議案、43件建議的提交,建言獻策,傳達民意,每一件都深深融入了她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對百姓的熱愛。
這次會議上,譚志娟代表的建議還都是圍繞『三農』問題的。國家應當大力支持黑龍江苜蓿草產業發展、建立雜糧良種繁育基地、建立健全有關綜合法律制度保障農業的發展、盡快恢復農民技術員制度,建立農技推廣體系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盡快恢復農民技術員制度,建立農技推廣體系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的建議最讓譚志娟代表揪心。她說,農民技術員隊伍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承上啟下作用。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就已經活躍在農村經濟發展之中。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村級集體經濟不斷被削弱,特別是農村稅費綜合改革,村級財政實行轉移支付,更加重了其資金不足問題。隨之而來的是這支為農民熟悉、信任、便利、實效的農民技術員的補助被取消、農民技術員職稱授予被停止、農民技術員隊伍處於無人管和無力管的尷尬局面。
『現在村級農技服務體系沒有政策支持。沒有資金保障,身份待遇問題沒有界定。』這種『三沒有』的現象普遍存在。譚志娟的臉上閃過一縷懮慮。她說,沒有這支與農民朝夕相處的農民技術員隊伍就會出現農技推廣工作的末梢神經麻痺,農民就不會在第一時間接觸到農業科技,農業的發展當然就受到嚴重的制約。
在詳實的調研、精心的梳理之後,譚志娟代表提出了有理有據、有分量的建議:一是國家要鼓勵與扶持農民技術員舉辦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在開展試驗示范的同時,為農民提供實用性的科技諮詢、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市場信息和技物結合服務,讓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起到『前店後場』和幫農民省錢、助農民增收的作用;二是從國家層面盡快通過修訂《農業技術推廣法》來恢復農民技術員政策,進一步明確農民技術員的責任義務及扶持政策等;三是為農民技術員隊伍建設提供資金支持,由國家財政部對產糧大省增加轉移支付資金,規定出每年為每名農民技術員撥付補助資金,為農民技術員解決開展試驗示范所需的資金問題。
人大代表是人民選的,要代表人民行使權利,反映人民的心聲。在譚志娟代表的身上,人大代表不是耀眼的身份,不是光環和榮譽,而是沈甸甸的責任與使命,農民們稱她是『托起農技推廣春天太陽昇起的人』,譚志娟已然是一面鮮紅的旗幟,飄揚在黑土地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