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農民日報]龍江熟梁 天下豐足
2011-09-15 10:30:0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劉偉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金秋時節是一年一熟北方糧區收獲的季節,我國最大的商品糧供應省,去年糧食總產突破1千億斤的國家大糧倉黑龍江省今年收成如何成為受關注的話題。從8月末到9月初,記者在黑龍江由西至東,從北向南,驅車3000多公裡,探尋生產情況,所到之處,看到的都是豐收的景象,聽到的都是豐收的喜報。

  省委書記吉炳軒對記者說:『黑龍江省的玉米、北方粳稻、大豆三大作物種植面積均列全國第一,目前,三大作物產量基本定型。今年全省不旱也不澇,農墾和主要產糧地市的產量較去年大幅增長,全省將迎來一個特大豐收年。』

  風調雨順遍地糧

  記者從哈爾濱出發首先來到大慶市,大慶並不是主要產糧區,乾旱和鹽鹼地是制約產量的主要因素。近年來,全市投入巨資發展玉米膜下滴灌技術,到今年共建成膜下滴灌田256萬畝,平均畝增產1000斤,乾旱地變成保收田,鹽鹼地上種出噸糧田,全市產糧穩超100億斤。

  齊齊哈爾以北是玉米和大豆的主要種植區,沿著高速公路行駛,往往數十公裡纔能看到零星的村莊,公路兩旁全是連綿不斷、整齊劃一的玉米、大豆田,長勢喜人。南部玉米進入蠟熟期,北部的已經定漿,大豆正享受著難得的秋日高溫,加速成熟,抬眼望去,遍地都是糧食。

  農墾九三管理局有耕地400萬畝,常年有效積溫只有2200℃左右,主栽品種過去一直是大豆,隨著大農機和新品種的出現,近年高產玉米面積逐年擴大。管理局副局長張宏雷告訴記者:今年全局玉米面積由過去的30萬發展到100萬畝,各種作物合理搭配,實現了『麥—玉—豆』三區合理輪作。從目前田間長勢看,糧食總產有望從去年的115萬噸增長到150萬噸。農墾九三管理局尖山農場場長郭偉介紹說,他們已收獲的小麥畝產845斤,預測玉米畝產能達到1600到1700斤,大豆畝產420斤,均創新高。

  位於黑龍江省東部的農墾建三江管理局擁有950萬畝水稻,是全省面積最大的水稻種植區。管理局農業局副局長李維峰告訴記者,今年全局水稻面積增加了86萬畝,對過去常見的稻瘟病今年采取了統一藥劑采購,統一防治3次以上,效果明顯。目前,水稻長勢良好,預計平均單產1280斤,全局糧食總產量將達135億斤。建三江二道河農場有52.3萬畝耕地,水田50萬畝,全國聞名的『萬畝大地號』就在這裡,一萬畝多水稻連成一片,氣勢磅礡。二道河農場今年水稻平均畝產能到1400斤,『萬畝大地號』畝產能達1600斤。

  黑龍江農墾管理局今年完成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264.2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116.1萬畝高產高效作物水稻、玉米面積已達3200萬畝以上。已收獲的麥類作物平均畝產762.4斤,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水稻、玉米、大豆等秋糧作物已進入成熟期,墾區糧食總產將達到400億斤以上。

  氣象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黑龍江省今年天氣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4月份以來,全省光、熱、水配置良好,對農作物播種、出苗、生長十分有利,同時全省各地沒有出現對糧食生產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歷史上春季和夏季經常發生乾旱的齊齊哈爾、大慶等傳統旱區今年作物生長季雨水充足,沒有出現乾旱。往年農作物受災面積在2000萬畝左右,今年絕收的只有80萬畝。

  縱觀龍江大地,處處是豐收的景象。副省長呂維峰介紹說:今年全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20637.8萬畝,比上年增加314.5萬畝。按照『增水稻、擴玉米、調大豆』的要求,在東部三江平原等水資源富集地區大力發展水稻生產,在第四、五積溫帶大豆主產區積極擴大早熟玉米面積,兩大高產糧食作物面積大幅增加,全省水稻面積發展到5171萬畝、玉米面積發展到8856萬畝,分別比上年增加708.6萬畝和1008.3萬畝。高產作物面積創歷史最高水平。目前,全省各類農作物生育進程正常,長勢為近年同期最好,豐收在望。小麥收獲全面結束,畝可增產15~20%,達到600斤以上,水稻處於完熟期,玉米處於蠟熟期,大豆處於鼓粒期。據農業專家和各地農情分析,如果不出現早霜,今年全省糧食生產將獲得特大豐收,預計糧食總產可達到1150億斤以上,實現糧食生產『八連增』目標。

  大糧倉走進現代化

  省委書記吉炳軒在談論今年的豐收時引用了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人努力,天幫忙,政策帶來豐收年。』黑龍江人為這句話賦予了新的涵義。人努力,努力的是為糧食生產建設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實現農業生產大合作,努力的是讓祖國糧倉邁向現代化大農業。

  在鶴山農場,記者聽說玉米每公頃種植密度達到10萬株、大豆達到40萬株時非常驚訝。農場職工張景波告訴記者,他種了3500畝地,其中玉米1500畝。整地時用GPS自動控制的大馬力拖拉機,耕地千米的誤差小於2.54厘米,耕作全程機械化,從種到收,人都不進地,實現了數字化耕作。

  七星農場職工孟慶山指著自己的拖拉機對記者說:『這臺拖拉機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在田間可以自動駕駛,過去只能白天乾活,現在24小時作業,對搶農時非常有利。』孟慶山是學農機的大學畢業生,在農場從事十年農機管理工作後,2003年開始種水稻,現在耕種500畝水稻,一共只用三個人管理,今年畝產能達到1300斤。

  綏化市北林區270畝耕地中,高產創建的面積有100萬畝,核心區水稻、玉米、大豆單產能實現1400斤、1700斤、400斤以上。

  黑龍江今年投入水利建設資金150多億元,重點啟動了西部松嫩平原地區林甸、富裕牧場、富南、富西和興旺等5個灌區工程建設和東部三江平原地區沿烏蘇裡江、黑龍江和興凱湖流域的14個大中型灌區工程,增強了水資源保障能力。全面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重點裝備深松整地機械、玉米收獲機械、水稻插秧機械等先進配套農機具,進一步提高了大型農機保有量和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水平。今年,全省新購置大中型農機設備3.97萬臺(套),其中拖拉機1.79萬臺,配套農具4500臺。今年全省新組建的300個現代農機作業合作社加快推進。去冬今春,全省新建水稻育苗小區2508個、大棚11.4萬棟,水稻大棚總數達到51.6萬棟,其中智能化大棚達到1.69萬棟,大棚化育苗率達到60%,比上年提高8.7個百分點,並向小區化、工廠化、智能化和商品化方向發展,為早扣棚、早育苗、早插秧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農墾九三管理局今年將嫩江縣雙山鎮適合大農機作業的4萬畝耕地整體承租,使農村和農場溶為一體,同時,用現代化大農機為地方代耕、代種、代收600萬畝,使先進的栽培模式在農村迅速推廣,農民稱之為農場化管理。

  一場以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為依托的大合作在黑龍江逐步深化。開展場縣共建充分發揮出黑龍江墾區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示范帶動作用,推動了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進程。依托農墾農業機械、農業技術、水利工程等優勢,為周邊農村代育、代耕、代種、代灌、代管、代收,采取單項合作、階段合作或全程合作,推進土地規模經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全省有66個縣(市、區)與墾區105個農場開展了合作共建,基本覆蓋了全省所有縣(市、區)和農場,共建層次由場縣發展到局市,共建規模由一家一戶農機代耕、土地承租發展到整村整鄉代耕、承租,共建領域由農機跨區作業拓展到農業農村各個領域。今年上半年,墾區為農村代耕、代播、代育總面積達1405萬畝,促進了農村糧食生產水平的均衡發展。

  近年來新組建的440個千萬元級大型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在農村開創出一種新的農民合作方式,全面提高了種管收關鍵環節機械化水平,春播搶農時、夏管上標准、秋收提質量效果顯著。全省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8.6%。今年,全省機播比例達到90%以上,比去年提高11.2個百分點。

  政策給力心氣旺

  在同三公路一個服務區,記者見到拉滿水稻插秧機的大卡車。記者問司機:『水稻還沒有收割,現在拉插秧賣誰去?』司機說:『農民現在對農機特別認,今年收成好,現在就有訂貨的。』

  全國種田能手、七星農場職工張景會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農民種地有種糧的補貼,水利的補貼,農機的補貼等等,糧食價格每年都適度提高,拿水稻來說,從2006年開始國家出臺粳稻的最低保護價,三等粳稻的保護價已經從2007年的每斤七毛五分錢上漲到今年的每斤一塊兩毛八,漲幅接近80%,即使是扣除農資價格、勞動力價格和土地轉包價格上漲因素,農民種地還是有相當的利潤空間,農民種糧有了積極性,願意使用新品種、新技術,農民也捨得投入。他今年種了650畝水稻,收入可觀,准備再買一臺十多萬元的水稻插秧機。農場職工孟慶山自己有價值300萬元的農機,今年還准備買新農機,他說:這300萬元的農機國家和農場給的補貼就近40%,剩下的通過貸款等方式解決,農機由農場統一管理經營,在給自己種地的同時,每年代耕的毛收入有100萬元。

  不僅種田積極性增加,捨得投入,科學種地、規模化、組織化種地成為農民的新追求。加入農機合作社、加入農業技術合作社,進入農業科技園區在黑龍江成為農民的經營新手段,帶動著土地的規模經營,產生著新的效益。方正縣是我國水稻旱育稀植的發源地,全縣100萬畝水稻有40萬畝進入了水稻示范園區和合作社的輻射區,進入水稻示范園區的水稻由零散田統一改為一公頃一塊的方田,?溝成良田,土地利用率增加11.8%,統一耕作增產10%,節水30%,效益賬十分可觀。

  慶安縣久勝鎮久佳村民張志強望著剛買的水稻收割機,算計開鐮的時間。今年,在他的帶動下,當地已經有40多戶稻農和他一起用『兩段式』育秧法種植水稻和機械插秧。可以為每家增收20%以上,再加上科學管理和采用機械化收割,預計整體上可增收近30%。他承包的1000畝水田今年收入將突破30萬元。

  今年,國務院出臺了10項扶持糧食生產政策措施和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的意見,進一步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政策針對性更強、含金量更高、惠農力度更大、覆蓋范圍更廣。為把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到位,結合省情實際,全省制定了2011年黑龍江省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全省糧食穩定增產的總體要求、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推進措施。特別是在水利化建設、深松整地補貼、水稻育秧大棚建設、農機化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測土配方施肥、農業保險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扶持糧食生產發展政策。今年省本級共安排『三農』發展資金70.5億元,比上年增加14.3億元。各市縣在糧食高產創建、抗旱水源工程、深松整地、水稻育秧大棚建設等方面也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全省僅春耕生產共投入540億元,比上年增加31.8億元。全省對糧食生產發展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是近年來最大的一年。全省於3月初提前下撥了122.74億元的『四補貼』資金,實現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各項補貼資金在春耕前發放的目標,在春耕生產中發揮了作用。各項惠農政策落實,給農民發展生產吃上定心丸,使農民種糧積極性得到進一步迸發和釋放。

  2009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黑龍江時作出『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希望黑龍江的同志繼續抓好糧食生產,積極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真正使這片肥沃的黑土地成為國家可靠的大糧倉』的重要指示。按照總書記的指示,黑龍江大力推進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黑龍江特色的現代農業路子,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昇。

  黑龍江的糧食產量在全國舉足輕重,去年的1002.6億斤佔到全國的十分之一,這十分之一中有80%是給國家的商品糧,水稻、玉米、大豆又是對市場最有效的直接供應。今年的特大豐收會使黑龍江糧食商品量再一次大幅提高,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有力保障。龍江糧熟,天下豐足。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