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9月28日訊
農民受益好政策發家致富
又到了秋收時節,住在克東縣千豐鎮宏昇村的農民老劉掐著指頭算來算去,感覺咋算都和同村今年種植美國提子的李小子等農戶的收入差一大截。老劉心想,『難道是我的思想落後了?不然怎麼同是種了一年的土地,勁兒也沒少使,咋就沒乾過李小子呢?』這時候,老劉的兒子走了過來說:『老爹,你就別算了,你種的那幾畝地連李小子收入的百分之一都不如,你種大豆趕不上種特色作物,不然縣裡咋提倡調整產業結構呢?』老劉幡然醒悟,明年一定要換腦筋了,要不這差距可就越來越大了!
克東縣是農業大縣,多年來在廣大農民中形成了固定的種植模式,那就是種大豆,因為它省工、省力,有好收成。三年前,宏昇村黨支部書記董玉良到大慶,把種植美國提子的技術學到了手,現在全村有86棟美國提子大棚,125畝,組建了45戶擁有會員120餘人的葡萄生產合作社,畝效益可達4萬元。
齊心村種特色蔬菜
齊心村有320戶農民,是克東縣金城鄉的一個靠近縣城的蔬菜村,這裡大多數的老百姓都種植蔬菜,他們圍繞著市民飯桌子、菜籃子做文章,近年來,村民們主要種植白菜、芹菜、香菜、豆角、胡蘿卜、茄子、辣椒等蔬菜,全村1003.15畝土地,僅種植蔬菜就佔去600畝,可是家家收入不菲。農民們算過一筆賬,種蔬菜比種大豆畝多收入3倍多,畝純收入達到2000多元。齊心村三組農民騰繼峰一家三口種蔬菜,年純收入能達3至4萬元。齊心村一組農民陳學友已經種10多年的蔬菜了,現在家裡蓋起了4間大磚房,因為他家早就實施了產業結構調整。
翻身村家家種豆角
昌盛鄉翻身村土質肥沃,黑油砂地遠近聞名,是種大豆絕好的土地,可是翻身村的農民偏偏不按『套路』出牌。村裡的幾個農民來到吉林,看到那裡的豆角籽非常緊俏,於是回到家裡鼓動村民搞起了訂單銷售,發動村民家家種黑油豆角、小白雲峰、大白雲峰、半邊天等品種,到了秋季,他們全部收購。起初,部分農民舉棋不定,可是到了年末傻眼了,聰明膽大的都賺流油了。後來家家種豆角,從大地種到庭院,從庭院又種到邊角地塊。二組的靳福、董文禮、靳顯江等今年專門搞收購,他們收購了全村300多畝土地的豆角籽,每斤收購價5元,外賣到7元,大白雲峰豆角籽賣價高達15元一斤。今年靳福等三戶農民,每戶收入10萬元。目前,翻身村已經形成了產業,可謂『種』不愁,『銷』不費勁兒。
興隆村種特色作物
昌盛鄉興隆村黨支部書記謝廣纔說:『今年我們村的土地派上了用場,每畝地純收入在370元—450元之間,而每年種植的大豆畝純收入頂多在100—130元左右。』今年該村按照縣委調整產業結構政策要求,該村種植了1300多畝紅小豆,畝產400斤,每斤按2.20元計算,可收入114.4萬元;種植了800多畝黑小豆,畝產380斤,每斤按2.8元—2.9元計算,最低可收入85.12萬元;種植了3050畝甜玉米,畝產2400斤,每斤按0.44元計算,可收入322萬元。現在該村農民有養奶牛的,有種特色作物的,實現了『分工分業』、『一村一品』,全村200戶、800多口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8000元。
結構調整增經濟效益
據克東縣農委介紹,今年,克東縣大豆總面積壓縮到150萬畝。年初,縣委采取壓縮大豆面積,增加玉米面積以及特色作物面積政策,玉米種植由過去的13.5萬畝調整到26.3萬畝,馬鈴薯、飯豆子等雜糧作物達到5萬多畝。今年雨水調和,作物長勢喜人,預計大豆畝產平均可達280斤,馬鈴薯畝產可達400公斤,水稻預計畝產1033斤。預計今年全縣糧、豆、薯總收入可在14個億以上,可見結構調整帶來的經濟效益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