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房子』居民清理家什,告別老房子。
哈爾濱市花園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改造項目啟動征收
黑龍江日報10月11日訊 在哈爾濱市中心區域花園?賓館附近,有一批1898年沙皇俄國為了安置鐵路職工和家屬建設的俄羅斯式洋房,是哈爾濱市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多年來,該街區保護建築破損嚴重,棚廈充斥,垃圾遍地,外來人口眾多。今年3月份,哈爾濱市南崗區開始對這裡進行環境綜合整治,拆除了違障建築、關停了污染企業、勸離了暫住人口。10月10日,這裡開始啟動征收補償工作,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改造開始了實質性的進展。
10日,記者來到北京街34號征收指揮部現場時,發現這裡已有居民排起了長隊交鑰匙。76歲的王大娘排的位置比較靠前,兒媳婦站在她身邊。王大娘說,她家房子在繁榮街19號,昨天中午她們全家就來排隊了,兩個兒子還輪流排了一宿。他們想先交鑰匙先選房。『早就盼著改造了,這裡的環境太差了。』王大娘的話代表著這裡居民的心聲。
哈爾濱鐵路車輛段退體職工羅世中對記者說,他家是1966年在兩個『黃房子』中間蓋的一間30多平方米的房子,當時有政府的批件,這回改造他想要個兩屋一廚的房子。『政策非常優惠,不用補多少錢我們就能在愛建安置小區住上樓房。』
天氣晴朗,排隊的居民越來越多。記者與居民攀談,提出想去看看這裡的俄式洋房。正在排隊的王仁傑把材料交給了老伴,熱情地帶記者來到他位於海城街65-3號的『黃房子』。記者和王大爺穿過狹窄的胡同,來到堆滿雜物的小院,看到王大爺的『黃房子』擠在棚廈間,斑駁的黃色牆體上已有裂紋,王大爺說:『這個房子再不保護起來就太可惜了。』推門進屋,已空無一物,王大爺指著門上的鎖告訴記者,這是當年蓋房子時就用的鎖,現在還能用,一百多年了,很有保存價值,在房子交上前,他想把它取下來收藏。房子的舉架很高,王大爺說,原來在屋子裡搭個二層鋪,他在上層還能站起來。房子裡原來還有地窖,屋子面積有多大,窖就有多大,但後來填死了,很可惜。王大爺告訴記者,這個房子是他爺爺留下來的,當年他爺爺參與過修建中東鐵路。而他自己也是在這座房子裡出生的。小時候,這裡黃房子、綠柵欄,種滿了綠色植物,環境很好。可現在這裡成了城市中心的棚戶區,有上水、無下水,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現在孩子們從外地回來,寧可住賓館也不來這裡住。』王大爺告訴記者,當得知『黃房子』要改造,他非常高興,早早就把房子清理乾淨,准備上交。
據項目常務副總指揮楊帆介紹,哈爾濱花園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改造項目邊框四至為東起交通街,西至海城街、公司街,南起木介街、繁榮街,北至聯發街、西大直街、花園街圍合區域,建築佔地面積約112218平方米,征收房屋總建築面積約84600平方米,涉及被征收房屋總戶數約1986戶,其中含有65棟保留建築。『這個項目既是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也是棚戶區改造,居民都很積極,僅一上午就有200多個居民排隊准備交鑰匙。』楊帆告訴記者,他們有信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征收補償工作。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該項目本著傳承歷史、弘揚文化、復興舊城、改善民生的目標,保護原有建築風貌、提昇區域形象,打造四個主題園區,將這裡建設成為集商務創智、風情休閑、文化消費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成為哈市文化旅游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