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1日訊 1個人捐贈器官,點燃了5個人的希望……在感慨、敬佩、贊嘆孫永海義舉的同時,“人體器官捐獻”也成了擺在每個普通人面前的問題:是死後“全身而退”,還是通過捐獻的方式使生命得到延續和昇華?昨日,記者從省、市紅十字會等相關部門了解到,目前,我市暫未開展“器官捐獻”,雖然已開展的遺體捐獻、眼角膜捐獻等工作呈逐年上昇的趨勢,但與實際需要相比仍有不小缺口。
1.哈市尚未開展
“器官捐獻”
記者從《寧波晚報》了解到,2010年12月份,寧波作為浙江省的3個試點城市之一,啟動“人體器官捐獻”,整整一年時間,只有32名市民自願登記成為志願捐獻者,而孫永海事件後,短短幾天,捐獻者人數翻了幾番。
“一位捐獻者的器官能同時挽救七八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這對亡者來說,實際上是把已經終結了的生命在多位患者身上得到了延續。”為孫永海實施器官捐獻移植手術的鄞州二院院長姚許平表示:“這一次,寧波聽到了孫永海用行動書寫的呼喚,愛會一直延續,無數個‘老孫’將永生。”
據省紅十字協會工作人員介紹,2010年,衛生部委托中國紅十字會建立一個由其主導的器官捐獻體系,在上海、浙江、山東、廣東、南京、武漢等11省市開展試點。不過,該試點啟動一年來,效果並不理想,全國僅有46人成功捐獻器官,遠遠不能滿足臨床需要。2011年,衛生部將試點省市由11個擴大至21個,但其中並沒有哈爾濱市。
目前,我省如醫大二院等開展的心髒、肝髒、腎髒移植手術中所需的器官多是通過另外的渠道獲得,主要是近親屬之間的捐贈。
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辦公室孫主任表示,登記捐贈遺體時,確實有市民想捐獻器官,我們會在備注欄裡標明該捐贈人捐獻器官的意願,“因為從捐獻者登記到真正需要捐獻的時候,這個過程也許會持續很多年,到時可能哈爾濱已經開展了器官捐獻,這也算是現有情況下的一種變通吧!”
2.阻礙“捐獻”的還是觀念
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辦公室孫主任坦言,最大的問題還是觀念。“人們通常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即便臨終也不能不完整。”比較而言,另外一個觀念問題也許更難解決。
哈爾濱市醫科大學志願捐獻遺體登記接收站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國目前沒相關腦死亡的法律法規。按腦死亡來說,在還有心跳的時候,器官還有供血,如果這時將器官取出,移植的效果是最好的。但在中國不容易被接受,家屬會覺得還有心跳,怎麼能說死了呢?“這其實是科學文明進步的理念,但受中國傳統的影響,老百姓還是不太能接受。”
3.遺體角膜的需求缺口大
已經開展的遺體、眼角膜捐獻情況也不容樂觀。
哈爾濱市醫科大學志願捐獻遺體登記接收站工作人員付旭告訴記者,截至目前,2011年該站登記人數和實際發生的捐贈人數,都比去年提高了50%以上,2010年實際發生的捐贈人數為16例,今年為28例,2010年登記人數為110例,今年為160多例。黑龍江省眼庫工作人員岳超英介紹,該庫從1999年成立至今,共有2萬餘人簽了捐獻眼角膜協議,2011年共有566人簽協議,成功實行手術96例。
據了解,這些數據都在呈上昇趨勢,但較實際需求仍遠遠不夠。岳超英告訴記者,除手術的96例之外,今年仍有300餘名患者等待捐贈的眼角膜。而付旭表示,遺體的實際需求應該在100具左右。
記者了解到,哈爾濱市醫科大學是我市唯一的遺體接收單位,捐獻者的遺體主要用於醫學教學、科研。付旭告訴記者,遺體利用是醫學科研、醫學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遺體利用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醫學教學,供醫學院校學生觀摩和解剖,解剖屍體是醫學院學生的必修課。我國由於捐獻遺體的社會氛圍尚未形成,遺體資源十分缺乏。二是臨床屍解,借以驗證診斷。對有些患者,通過臨床屍體解剖,可以驗證醫生的診斷是否正確,並積累醫療經驗。三是醫學研究,進一步分析疑難雜癥的病理機制。”
新聞鏈接
人體器官捐獻,是指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通過書面自願申請器官捐獻登記,並且沒有撤銷其登記,待其身故後進行器官捐獻;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其器官,待其身故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以書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的器官捐獻。
這意味著,開展器官捐獻的試點城市內,捐獻者去世後,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就會啟動捐獻程序,把捐獻者尚能使用的器官,移植給臨床急等移植器官救命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