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3日訊 近日,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哈爾濱市婦聯聯合對哈爾濱市城鄉1181個家庭進行了家庭性健康教育調查。結果發現,多數孩子遇到性問題時,首先會向父母詢問,希望從父母那兒獲得性知識。而很多家長認為,性教育責任在學校,應該由老師去講性知識。家長認為,作為父母面對孩子講性知識實在不方便,難以啟齒。
在這次調查中,當被問到“能否與孩子就性問題順利溝通”時,男性家長只有25.2%作出肯定回答,女性家長作出肯定回答的也只有36.3%,這個數字還被專家認為包含很大“水分”。約30%的母親在女兒第一次來月經之前,沒有告訴她如何處理。
專家認為,孩子們對性感到好奇,非常自然,這種好奇心應給予科學、恰當、自然的滿足和指導。如果在無性衝動的兒童時期,就開始及時、適宜、適度、自然、科學地對他們進行性知識啟蒙教育,會讓他們自然而然地認識性、生育、人體、家庭等人生重要概念,以免被錯誤認知所誤導,防止健康的性取向被扭曲,避免長大成人後產生“性神秘”、“性禁忌”、“性可恥”等錯誤的性觀念,有效防止“性罪錯”的產生。
性教育開始的年齡應提前到零歲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國優秀兒童工作者標兵”孫雲曉說,對兒童的理解和尊重應包括幼兒的自慰行為。在中國20個城市的調查發現,幼兒手淫發生的平均年齡為2.28歲。父母對手淫持積極評價的態度時,幼兒手淫的比例為24.22%;父母對手淫持消極評價的態度時,幼兒手淫的比例反而大幅上昇為43.24%。
哈爾濱市兒童醫院青春期門診,專門治療青春期性生理及性心理疾病,自2001年設立以來,接診了3萬多名小患者,其中約有1/10的患兒是由於家長的性教育知識不足、方式不當患病的。該門診主任於泓介紹,目前,性教育開始的年齡,已經公認應該提前到零歲。人類從幼兒階段4—6歲開始,到少年、青春時期,無不對性發生興趣。但是由於長期以來的性禁錮,造成人們對性的很多錯誤認識:如,性是丑的,性是萬惡之源,凡是談論與生殖器官有關的話題都是羞恥的,是要抑制的。因此,當成人面臨孩子的“性問題”時,無不感到難以啟齒,多采取簡單的制止、斥責或欺騙的方式,如,“不害羞”、“多丟人”、“不要摸這個髒地方”等等,無形中形成錯誤的性教育。由於對幼兒“性問題”的回避、指責、壓制,使孩子養成錯誤的性神秘、性污穢的心理,這種心理會一直延續到他們的學齡期、青春期以及青壯年和老年時期。
生活中,有些父母遇到了孩子成長中出現了性問題,已經意識到性教育亟待解決,但礙於大人的面子或架子,羞於與孩子溝通,面對孩子的提問局促不安、手足無措。還有些父母采用欺騙手段,違背科學地編造故事搪塞了事。更有甚者,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打罵孩子,使面對“性問題”迷茫中的孩子更加不知所措。
性不需要教育?錯!長大了自然明白?錯!
你來月經了,證明你有了生殖能力;卵子排進輸卵管,在什麼情況下會跟精子結合;精子是通過什麼方式進入身體的……面對這些性問題,大多父母均采取回避態度。他們認為,如果提前告知孩子,會形成強烈性刺激,更加激發孩子們對“性問題”的好奇,所以采取置若罔聞、“順其自然”的態度。專家認為,家長的這種“回避”做法是絕對錯誤的。
生活中,很多父母認為,性教育無關緊要,特別是沒必要在兒童進入青春期之前進行性教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他們自然而然會懂得性知識,長大後會“無師自通”或“水到渠成”。
其實,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早在1963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召集10位專家開了一個座談會。周總理指示:要在女孩子來月經之前,男孩子發生首次遺精之前,把科學的性衛生知識告訴他們,防止他們因缺乏性知識而受到傷害。遺憾的是,距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已近半個世紀過去了,當今青春期前孩子的性知識教育、性心理和性情感引導,在多數家庭教育裡仍然是一個盲區。
日前,哈市某醫院婦產科發生一起搶救病例:一名纔15歲的少女因意外懷孕,私自在網上買了墮胎藥,在家自行流產,結果造成大出血,險些送命。據該院婦產科醫生介紹,在該院婦科門診患者中,每年到假期接診少女因意外懷孕在家自行流產造成危險的病例很多。許多少女私自通過網上買藥自行流產,主要是怕家長知道。2003年9月我市開通首部“未婚先孕援助熱線”以來,撥打電話求助的意外懷孕少女人數逐年增多。很多青少年發生性行為,只是出於對性的好奇,出現了“意外情況”又不知怎麼辦。據介紹,80%以上的求助者年紀都很小,自述發生性行為是出於好奇、享受性帶來的快樂、排解學習壓力。以前到醫院墮胎的學生多是大學生,高中生都少見,現在初中生來醫院墮胎都不是個案了。
早期性教育不會使孩子性早熟
美國“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會主席瑪麗·考爾德博士認為:對於性教育,可能特別緊要而有效的時期是14歲之前,尤其是5歲之前,這一時期所接受的有關“性”的培養和教育,無疑將決定兒童、少年以至此後一生有關“性”的種種方面。早期性教育,不會促使孩子性早熟。
現實中,不少家長認為,性教育會造成性刺激,性知識的傳授反而會起到誘發兒童出現性心理早熟等問題。
哈市兒童醫院青春期門診主任於泓介紹,性教育開展較早的瑞典,從幼兒園開始到高中有一套系統完整的教育內容和體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說明早期性教育非但不會誘發性問題,反而起到了遏制性犯罪的作用。
於泓主任介紹,對青少年的性教育從兒童早期就應該開始,從嬰幼兒、童年一直到青少年,圍繞著達到對“性別”的生物性和社會性的認識,形成正確的性別角色以及青春期的性適應等教育目標,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開展不同內容的性教育。有人認為,性教育只是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的對象只是進入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這實際上是性教育的嚴重誤區。
由於缺乏早期性教育,一個9歲的小男孩整天“在課堂上做下流”動作,被母親領進了哈市兒童醫院青春期門診。門診主任於泓經過檢查纔知道,導致這個孩子反復做出不雅舉動的,是他身體上的局部炎癥,需要進行針對性治療。她痛心地說:“家庭缺乏最起碼的早期性教育,認為孩子學壞了只有‘來硬的’纔能改正,結果這個男孩舊病沒好,又得了懮郁癥,身心受到了極大傷害。”
性教育家長不知如何開口講
加拿大暢銷書作家阿瑟·黑利的妻子在8歲女兒問她,是不是爸爸和媽媽睡在一起就生小孩了,她親自領女兒到衛生間裡,告訴女兒自己是如何戴子宮帽,如何避孕的。像這樣的母親無疑是很負責的,可是這樣的母親在中國能行得通嗎?
家庭在對孩子的性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觸的是父母,可以說,父母是孩子性知識、性道德的啟蒙者。對家長來說,最普遍的情形是不知如何開口與孩子談“性”,這折射出來的是家長的“性恥感”,表現出來的自然就是欲說還“羞”、猶抱琵琶半遮面。於是,家庭性教育便羞羞答答,難以推開這扇“門”。
於泓主任說,過去我們所做的性教育是失敗的。網上的“摸奶門”、“脫褲門”……有關青少年的涉性“門”一個接一個,透過這些鬧劇,可以清晰看到性教育對孩子的急迫與重要,對性知識極度缺乏的青少年開始嘗試用青春叛逆的方式了解這一“秘密”。
哈市婦幼保健院心理門診醫生於德澧懮慮地指出:“如今,家庭和學校大多仍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轉圈,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少有探究,甚至對已有的事故、悲劇仍然麻木。許多學校甚至根本不開性教育課。”家長是第一任老師,家庭是第一所學校。對於性教育,家長為什麼難以啟齒、不好意思講呢?
“首先是‘性恥感’作祟。”於德澧說,中國長期處於性禁錮的文化環境,性是個“令人羞恥”的話題。家長年輕時沒人給他們講,“祖祖輩輩都無師自通過來了,乾嘛要跟孩子說?”其次,是知識匱缺。許多家長確實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哈市一位媽媽見11歲的兒子遺精了,覺得很尷尬,說:“兒子,你怎麼這麼不要臉,這麼小就想討老婆了?”弄得兒子深感羞恥,以後一到睡覺就緊張、做夢,頻繁遺精。“不少家長期待性教育可以在學校裡進行,其實很難。”於德澧分析,一方面學校應試教育壓力大,課表太滿排不進去,哈市多數學校都沒有安排。另一方面性教育涉及性隱私,而孩子們的發育有早有晚,參差不齊,作為公共教育場所,學校難以做到隱私化。此外,我國師范院校還沒有設置性教育專業,沒有足夠訓練有素的老師。這些導致了今天性教育在家庭中的缺位,在學校中同樣缺席。
性教育不該繞開的家庭話題
從哈市中級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審理的案件中,通過對已滿14歲未滿18歲青少年性罪錯案件進行調查,調查顯示性罪錯案件佔青少年涉嫌犯罪案件的58.5%,青少年性罪錯案件比例增加,涉案年齡越來越趨於低齡化。
性教育,其實是每個家庭都不應該繞開的話題。出於長期以來的“性恥感”,哈市很多家長從來不敢與孩子面對面談論“性話題”。正是在這種表面上的“純潔”、“健康”的態度下,孩子們很難獲得正確的性知識。2010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3032名青少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七成青少年曾經遇到過性方面的困擾。對於可供青少年了解“性知識”的有效渠道,七成多青少年首選“網絡”;排名第二是“書籍”;排名第三的是“同伴”;接下來是“報紙、電視等媒體”;而“學校”和“家長”排在最後。很多學生從正規渠道難以獲得正確性知識,於是只能從“地下渠道”獲得。目前,更多孩子是通過網絡獲得。由於獲得的過程偷偷摸摸,對性知識一知半解,且缺乏對性道德的正確引導,造成不少學生既沒有正確的性知識,性觀念也出現問題。近年來,在中學生中屢屢發生早孕、墮胎,甚至染上性病、性侵犯等問題。
專家建議,我市有孩子的成年父母應該向國外一些家長學習,盡早開始對孩子進行家庭性教育。芬蘭有本性教育書《我們的身體》,家長可以像講《一千零一夜》那樣每天講一節,性教育就自然而然地開始了。荷蘭孩子6歲上小學前就已開始接受性教育,父母會在餐桌上和孩子毫無阻礙地討論性教育方面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