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肖勁彪:一次次采訪英雄 一次次深受感動
2012-05-22 05:58:05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21日訊 作為一個專門跑突發事件的記者,我見過太多的生死、流血、受傷,也曾經在采訪中放下相機,從火海中往出背過人。面對那些慘烈悲情的現場,輕易不會流淚。但是,作為第一個讓張麗莉老師事跡見報的記者,在報道過程中,自認為堅強的我,也忍不住一次次落淚。


黑龍江晨報記者肖勁彪。東北網記者 印蕾 攝

  5月10日晚,我在晨報官方信息平臺上看到一條交通肇事的爆料,開始沒在意,但事故的人物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個年輕的女老師為救學生雙腿截肢。琢磨這個線索,從晚上5點,我一直和知情的網友聊天,隨著信息的搜集核實,半夜11點多,我想盡辦法從張老師深圳的表弟那裡得到了她的生活照和婚紗照,迅速把老師救人的稿子交到夜班。憑著職業敏感,我一定要去佳木斯,去看看這位美麗文弱又如此偉大的老師!晨報的領導派我要以最快的速度趕赴佳木斯現場采訪。稿子交上去,我還是睡不著,從半夜1點到3點,我和更多的網友聊著這件事,終於熬到天亮,6點半,我趕緊奔到汽車站趕往佳木斯。

  晨報當天在一版顯著位置,“尋找大美龍江人”專欄中發出張麗莉老師英勇救人的稿件,立即被網站、平媒廣泛轉載,接著省內媒體及中央媒體等都派出報道組進行密集式采訪。如果不是新聞人的敏銳和對大美大愛不懈挖掘的勁頭,可能一個偉大的老師的故事就被簡單的當做交通事故了。

  稿子見報的當天,我還作為特別代表,把今年2月8日,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黑龍江晨報、哈爾濱銀行共同發起建立的“溫暖龍江基金” 5000元,交到張麗莉家人手上。這是張麗莉家屬接到的第一筆捐款。

  采訪的過程中我一次次被感動。

  5月13日夜裡10點多,張麗莉老師要從佳木斯中心醫院轉往哈爾濱的時候,數百市民早早聚集在外科大樓外等候,當她從醫院裡被推出的時候,大家激動地熱烈鼓掌祝福。

  當車隊啟動的時候,佳木斯的上百輛出租車自發地打開雙閃燈和照明燈,同時鳴笛。為英雄照路,向英雄致敬,並且一直跟著車隊護送救護車直到出城口。凌晨3時到達哈爾濱時,自發聚集的大量市民,在入城口迎接,一起為她鼓掌加油……這些場景,讓我幾次都流下熱淚。

  其實,三個多月以來,我心裡常常湧動著一股股熱流,是因為我經歷了一個又一個平民英雄的采訪——從年初徒手接住墜樓少年的謝尚威、勇救同學的郭肖歧,到為救鄰居嚴重燒傷的王世偉、荊百歲,再到張麗莉,我都有幸以最快的時間與這些英雄人物面對面。

  郭肖歧面對鏡頭緊張的說不出話來;謝尚威不願意接受采訪特別低調;王世偉就是一個種地的農民;麗莉老師,我還沒能跟你說過一句話,只是隔著玻璃感受你的美麗和偉大……就是這些普普通通的人,卻做出了偉大的壯舉。原來我總覺得英雄人物離自己的生活太遠,接二連三的采訪龍江大地的英雄,讓我的內心受到了洗滌和震撼,更真切地感受到血總是熱的,心總是善的,社會總是溫暖的。

  很多同行問我,咋老能發現閃光的線索?其實並不偶然。過去我跑突發事件,眼睛總盯著災難性新聞,自從年初,省委書記吉炳軒提出,要廣泛宣傳大美大愛龍江,晨報落實省委宣傳部的部署,率先在重要版面開設了“尋找大美大愛龍江人”的專欄。打這以後我纔發現,實際我們的身邊並不缺少大美大愛,而是需要新聞人敏銳地捕捉、弘揚。套用詩人賀敬之的一句詩來形容,非常恰當:看今日龍江,遍地青松,處處雷鋒。也正如寅奎部長所說的:世間有大美,美在黑龍江;人間有大愛,愛在黑龍江。

  由於一次次采訪英雄,我也成了全國很多媒體被關注的對象,昨天接受了央視新聞頻道的采訪,搜狐微博對我做了一個小時的“微專訪”。

  借此,我謹以個人名義向全省媒體人發出倡議:向張麗莉老師學習,向龍江大地的英雄學習。用實際行動,爭做大美大愛龍江的建設者、踐行者、謳歌者、盛贊者。

  我,一個普通的記者能做的就是,第一時間,我在現場;大美大愛,我來弘揚。

責任編輯:高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