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9日訊(記者 侯巍)“創業、創先、創優”和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啟動以來,雙鴨山市委按照中央和省委提出的“抓基層,打基礎”的總體要求,啟動實施了以“標准化要求、個性化設計、制度化推進、系統化落實、科學化考核”為主要內容的基層組織建設年“五化”工作法,特別是在農村黨建方面,傾注全市力量狠抓“三培養“工程、“三力”長效機制和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三項重點”工作,破解了長期困擾農村發展的人員素質不高、農村乾部報酬待遇低下,缺少活動陣地“三道難題”。
啟動實施“三培養”工程,破解農村黨員、乾部、能人整體素質不高,帶富能力不強的難題
針對農村黨員乾部、致富能人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帶富能力不強的實際問題,市委提出了在全市農村黨員乾部和致富能人中實施以“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優秀黨員和致富帶頭人培養成村乾部”為主要內容的“三培養”工程。市委組織部抽調工作人員20名成立10個工作組,深入到全市415個行政村,開展了“村村調研”活動,摸清了全市黨員乾部和致富能人的底數,掌握了“三培養”人員的基本情況,市委組織部統一制作了把全市農村基本情況匯編成冊,建立了市、縣、鄉三級農村基本情況電子檔案。通過采取“黨員+能人”、“理論+技能”、“學習+實踐”、“域內+外埠”四加培訓模式,共舉辦“三培養”人員培訓班36期,培訓人員2385人次。選派全市示范村黨組織書記、“五個好”村黨組織書記和“三培養”人員在山東濰坊黨校舉辦外埠培訓班3期,培訓人員145人。通過成立專業技術協會,組建黨群致富聯合體,實行黨員、大戶結對幫扶等措施,進一步發揮了村乾部、黨員和致富能人的“雙帶”作用。目前,全市從致富能手中發展黨員359人,佔全市致富能手總數的8.9%,已有1397名黨員被培養成致富帶頭人,已有519名黨員和致富帶頭人被培養成村級後備乾部,為全市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人纔支橕。
推進落實激勵保障機制,破解農村乾部激勵不夠,黨建經費不足的難題
為解決農村乾部動力不夠,待遇低下的問題,市委組織部通過采取簽狀推進、調研推進、會議推進,約談推進等有效措施,切實把村黨組織書記激勵保障機制落到了實處。全市村黨組織書記全部實行結構化崗位補貼,包括基礎補貼和績效補貼兩部分,經測算,2012年,全市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基礎補貼將達到12000元水平,目前全市各縣區已經從轉移支付中374萬元用於提高村黨組織書記提高工作待遇標准,比原來新增列支124萬元,全市各鄉鎮制定了村黨組織書記年度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並由鄉鎮組織每年對村黨組織年終進行目標考核兌現工資待遇。按照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投入的原則,落實基層黨建工作經費,確保基層黨組織“有錢辦事”。按照“一定三有”要求,保障農村黨組織書記收入有保障、乾好有希望、退後有所養。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計發放離任補償和補貼資金484萬元,為全市1644名離任村黨組織書記領到了補償和補貼資金,其中:離任補償1001人,離任補貼643人,佔離任書記總數的98.8%。今年4月,寶清縣拿出兩個鄉鎮機關公務員崗位,在全縣范圍內對農村乾部進行定向選拔,打破了農村基層乾部成長天花板,激發了乾部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實施“村村有場所計劃”,破解農村缺少黨建陣地,活動場所維護經費不足的難題
市委把抓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作為鞏固農村黨建陣地的突破口,在全市啟動實施了“村村有場所計劃”。加大投入抓建設。把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列入全市新農村建設“三項重點”工程之一,通過采取縣(區)財政投入,中省市直部門、縣直部門及社會各界幫建、聯建、共建、合建、捐建等方式投入資金1697萬元,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全覆蓋目標。投入匹配資金496萬餘元,對全市119個危舊狹小活動場所進行了新建、改造和維修。完善機制抓管理。根據村級活動場所功能定位,制定下發了《雙鴨山市村級活動室管理和使用辦法》,村級組織活動室冬季取暖費用和看護費用,由縣、區財政按每村每年3000元標准列支,解決了活動場所管護費用不足問題。同時,實行了村級組織活動室管理和使用百分制考核辦法,每年開展一次專項考評,通過采取現場登記,現場打分,現場反饋,考評結果通報等有效措施強化了場所管理。開展活動抓利用。拓展延伸活動場所發揮作用的形式與載體,真正把活動場所建設成為黨組織開展工作的堅強陣地、黨員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有效載體、繁榮農村文化的舞臺、促進經濟發展的信息集散地,從而有力地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寶清縣朝陽鄉燈塔村成立了全省第一個村級電大輔導站,通過網絡遠程教育學習電大課程,實現了農民不出村便可上大學的夢想,目前,全村已有36名農民取得了大專學歷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