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7月30日訊 在群眾“最盼”上贏民心,在群眾“最急”上見真情,在群眾“最需”上辦實事——道裡區委在創先爭優活動中,緊緊圍繞服務群眾這一根本,“虛”功實做,不斷創新,用真誠服務贏得群眾的信任,使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不斷增強。
貼心服務化“虛”為實
7月15日,新城社區會議室裡氣氛熱烈,這裡正在召開社區“四方”聯席會議。
會議由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靜主持。與會的四方分別是社區黨組織、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公司。
在“四方”的協商下,小區的環境清理很快形成解決方案:由社區組織黨員志願者清理垃圾,物業公司負責出車拉運,業主委員會通知小區居民移走佔道車輛。
所有工作都得到有條不紊的安排,黨員、群眾迅速“集結”到位,僅用一個下午時間,就將小區環境清理得乾乾淨淨。
以社區黨組織、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公司“四方”為主體,共同參與社區管理。這是道裡區推出的“四位一體”工作模式。前不久,這一做法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振興哈爾濱優秀創意獎”。
“這種模式是針對物業管理缺位、業主自治無序、社區自治水平受限等問題設計的。”劉靜說,“更重要的是,‘四位一體’還解決了基層黨建工作缺少‘抓手’的問題,化虛為實,讓黨組織在為群眾服務中充分發揮作用,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增強了凝聚力。”
在道裡區,像“四位一體”這樣推陳出新的基層黨建模式還有許多:在江橋社區,每逢周末,有一技之長的黨員就會來到社區服務中心,當一天“值班書記”,為居民免費服務;在撫順社區,帶著“王殿海黨員義工服務隊”袖標的志願者每天在庭院、小巷裡巡邏,為群眾守護平安;在新陽路街道辦,“黨員再就業110”成為當地最火的求職熱線,無償為社區每一位下崗者找工作……
在常人看來,黨建工作是一項“務虛”的工作。如何把這項工作做深、做細、做出實效?道裡區的辦法是“虛”功實做,因地制宜創新黨建活動載體,不斷提昇黨建工作的實效性,使黨建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全區19個街道辦、108個社區立足健全完善服務民生工作體系,
以落實“環境、安全、扶貧助困”三大任務為重點,先後成立了416個“民生融入型”黨支部和1800多個特色黨小組,將黨組織活動與服務民生工作融為一體。全區1400多名機關黨員乾部在雙休日走進社區擔任“值班書記”,成為社區和諧的中堅力量。
硬投入提昇軟環境
2010年9月26日,榆樹鎮望哈村村民活動中心落成。當地村民興高采烈地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慶祝著自己村黨支部有了“家”。
至此,道裡區42個行政村都擁有了集辦公室、遠程教育站、黨員服務站、文體娛樂、便民服務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活動場所。
在基層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上,道裡區捨得以硬投入打造出優良的黨建軟環境。
隨著道裡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經濟實力不斷增長,區委針對基層黨建工作的投入明顯增長。幾年來,道裡區累計投入6000餘萬元,建成13個千米以上社區服務中心,佔全市總數54.2%,創建四星、五星級和諧社區17個,其中工程、撫順、鄉政、海富康城等社區成為全國精品社區。
道裡區每年投入200萬元用於街道社區、鄉鎮農村黨務乾部培訓經費;投入108萬元用於基層黨組織活動經費;把1086個中直、省、市機關、企事業單位納入共建網絡,爭取社會各方面共建投入3600萬元;出資150多萬元,為108個社區和42個農村黨組織統一制作黨建工作目標板、訂閱黨報黨刊。
“抓好黨建是治本之策,加大投入是政府應盡的義務。”道裡區委書記郭冀平說,“到今年底,道裡區千米以上的社區服務中心將會增至19個,每個街道辦一個,實現全覆蓋。”
不抓黨建就是失職
大力推行“網格化”布局、“課題制”推進、“項目化”管理和“典型群”牽引的管黨方法;開展“黨員守夜送平安”、“黨員愛心門鈴”、“黨員環境整治先鋒行動”、在職黨員“值班書記”活動……翻開近年來道裡區黨建工作大事記,首創的載體活動層出不窮。
豐富多彩的黨建活動源自於道裡區委常委班子的共識:黨組織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保障,區委不抓黨建就是失職,抓不好黨建就是不稱職。
圍繞“爭創全國創先爭優活動先進區委”工作目標,道裡區委著力從落實管黨責任、強化組織功能和整合黨建資源等基礎工作做起,實行“三級聯述聯評聯考”制度和群眾滿意度測評等辦法。
道裡區還創新推行黨建考核評價機制,對黨建工作責任主體、任務目標等提出明確要求,指導各級黨組織找准定位,明確目標,服務大局、爭創先進,呈現出功能定位清晰、組織體系完善、黨員管理規范、目標任務明確、責任主體到位的嶄新局面。
強組織,增活力,促發展,惠民生。如今,道裡區3萬名共產黨員、1162個基層黨組織,在打造全省、全市“商務門戶區和宜居先行區”戰略指引下,正投身於如火如荼的“中興”新跨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