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9日訊 據全國婦聯統計,我國家暴事件呈上昇趨勢,在2.7億中國家庭中,約有8100萬個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每年約有10萬個家庭因此而解體。近日,記者走訪我市多個派出所了解到,去年每個派出所接到的家暴案件高達近百起,而相關部門開辦的家暴庇護中心卻受冷落。家丑不可外揚,缺少自救意識等因素成為家暴救助遇冷的主要原因。
記者從民安、康安等派出所了解到,平均每個派出所一周都能接到一兩起夫妻雙方因家庭糾紛而引發的治安案件,一年達近百起。引發家暴的導火索大致分為三類:原配夫妻一方有不良習慣的,再婚夫妻因孩子、老人贍養和財產起爭執的,夫妻雙方一方有心理疾病的。派出所主要處理治安和刑事案件,並非是專門調節家庭關系的機構。他們能做的僅是將雙方當事人請來,本著勸和不勸離的原則進行調節。
據了解,2005年4月由我市婦聯和民政部門共同創建的“哈爾濱市反家庭暴力庇救中心”成立。該庇救中心設在市救助管理站,其宗旨就是保護因遭受家庭暴力而導致無家可歸的家庭成員的人身權利,並為其擺脫困境提供服務。然而,庇護中心開辦7年來,登門者卻寥寥無幾。據了解,要進庇護中心需先向公安機關報案,開具驗傷單,向婦聯提交申請,且必須是在哈無親友者,一般入住不超過7天。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數受害者並不了解反家暴庇護中心,不願將“家丑”外揚,不願走一系列進庇護中心的程序,這使得庇護中心遇冷。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張奎志教授表示,遭受家暴者要面對嚴峻的夫妻關系、住房、子女監護、就業等諸多問題,受害者應該拿出勇氣主動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諮詢解決方法,有力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有關部門能否適當簡化救助程序,並對受害者提供完善的心理疏導和法律援助等幫助,讓受害者的身心都得到全面細致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