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日訊 2月28日,哈市工商局、市消協對外公布2012年消費投訴十大熱點。家用電器、服裝鞋帽、餐飲住宿、裝修建材、家居用品、家用汽車、計算機商品、通訊產品、網絡購物、電信服務等榜上有名。其中,計算機類商品投訴量猛增,同比增長30.5%,高居首位。家用汽車商品類投訴則降幅明顯,同比下降28.5%。據介紹,哈市工商、消協系統全年共接待、受理消費者諮詢、申投訴、舉報44040件,同比增長16.9%,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126餘萬元。

翻新機當新電腦賣
關於計算機類投訴,2012年,哈市受理消費者諮詢,申投訴舉報865件,佔總量1.96%,同比增長30.5%。主要問題:產品信息不對稱,誤導消費者,當消費者選中一款電腦後,銷售人員又向消費者推薦其他所謂“好產品”,但往往是花了高價錢,買了低質品;打著促銷的晃子,將樣品機、翻新機、配置低的電腦賣給消費者。
案例:消費者孫先生在一電腦城購買一款品牌筆記本電腦,價值4500元,發生故障後經售後鑒定為翻新機。找商家未果情況下,投訴到消協。經多次調解,商家為孫先生全額退款。
吃頓飯“服務費”花了540元
2012年,哈市全年共接待、受理消費者餐飲住宿服務方面諮詢、申投訴舉報918件,佔總量2.08%,同比增長5.3%。主要存在損壞物品賠償標准引發糾紛;退房結算價格不明確;網購訂餐違約等問題。
案例:消費者張先生於2012年2月在哈市某酒店訂餐,結賬後發現除消費4645元,還另外收取18位客人每人30元的服務費,共計540元。經調解,酒店為張先生退回540元服務費。
手機經常無故“睡眠”
去年,哈市工商、消協系統共接待、受理消費者諮詢、投訴電話類產品3359件,佔總量7.63%,同比增長21%。其中移動電話機問題較為突出,主要問題:商品質量不過關;銷售商與廠家售後相互推諉;銷售中虛假宣傳、消費誤導時有發生等。
案例:消費者嚴女士2012年2月購買一款手機,價值699元,使用中頻繁出現自動關機、白屏、死機等問題,商家認定手機存儲卡中毒,建議她更換一張價值35元的存儲卡,安裝使用沒幾天又出現上述同樣問題。經調解,商家為嚴女士更換新機。
“純羊毛衫”實為100%晴綸
服裝鞋帽類投訴一直居高不下。去年共接待、受理消費者諮詢、申投訴、舉報3384件,佔總量7.68%,同比增長29.8%。服裝類商品問題:產品質量不過關,起球、破損、抽絲、掉色,成份含量不足、標注虛假成份;誇大具有塑身、保健性功能服裝功效,炒作概念誤導銷售;鞋類商品問題,開膠、開線,鞋面斷面、斷底、掉跟等質量問題時有發生;常以人為損壞、穿著不當等原因拒絕售後服務;自行制定“三包”霸王條款,侵害消費者權益;國產鞋冒充進口鞋。
案例:消費者李女士購買一款標注羊毛含量80%的羊毛衫,價值300元。穿著一段時間後,不但大量起球,還感覺比以往的羊毛衫硬了許多。經有關部門檢驗後發現,該產品含量為100%晴綸。經調解,商家為李女士退貨並賠償300元。
品牌地板安裝後竟成“舊板”
哈市去年接待、受理消費者諮詢、申投訴舉報裝修建材方面投訴2048件,佔總量4.65%,同比下降4.5%。其中家用地板和裝修問題較為突出,地板問題:商品以次充好,色差、變形、起層等問題突出;誇大地板基本使用性能,不符合環保標准,虛假標注生產地,著名、馳名商標,工程板冒充普通板,舊板冒充新板,摻雜摻假;安裝不規范,售後服務不及時,故意拖延時有發生。裝修問題:商品存在質量問題;家裝公司協議違約,不承擔責任;商家銷售“三無”產品等。
案例:消費者梁先生購買一品牌地板,價值3800元。安裝不久因有部分變形找到售後要求更換,在拆開地板時突然發現竟有10多片舊板,經調解,商家為其更換新板,並賠償1000元。
訂制沙發“長個”
去年,哈市家居商品類諮詢、申投訴舉報972件,佔總量2.2%,同比增長5.6%。主要問題:生產環節質量把關不嚴,甲醛、苯等有害氣體釋放量超標,商品顏色不均,尺寸不規范等;國產變進口,仿皮變真皮,普版變收藏版;銷售合同書寫不規范經營者遲延交貨、不交貨,交付貨品不符要求,經營者部分履行或不履行合同。
案例:消費者紀先生訂制一套布藝沙發,價值7500元,當時由商家親自測量尺寸,待送貨後發現尺寸比測量的長了5厘米,家裡根本放不下。經調解,商家為紀先生重新制做。
舊家電折現費10個月後纔給
去年,家用電子電器共接待、受理消費者諮詢、申投訴舉報2612件,佔總量5.9%,同比增長23.7%,產品主要涉及電視、冰箱、洗衣機、冰櫃、空調、熱水器等。
案例:消費者馬女士2011年3月,以3299元價格購買一款某品牌冰箱,享受國家以舊換新政策,家中舊洗衣機折價300元錢,先期由商家墊付。當年7月,她到商家領取300元時,被商家告之電腦壞了無法辦理,當其於2012年1月份再去取錢時,商家又告之活動結束,且洗衣機不知去向不能法返回。經調解,商家將折現款全部返還馬女士。
買視力治療儀贈品大“縮水”
網絡購物類投訴率逐年上昇。2012年受理消費者諮詢、申投訴、舉報569件,佔總量1.29%,同比增長26.7%。存在的問題:賣家利用網絡交易平臺銷售其商品和提供服務,往往商品真實性與宣傳嚴重不符;隨意泄露消費者個人信息,使消費者受到惡意騷擾。
案例:消費者吳女士通電視廣告在北京市某購物中心定購了一部價值為900元視力治療儀,商家稱贈一部坐姿矯正儀和40天的護眼貼,並承諾3個月無效退款。當商品郵到驗貨時卻發現箱內只有15天護眼貼的贈品。她立即撥打電視廣告上的客服電話,但已無人接聽。
補辦新卡原機話費“脫鉤”
電信服務類投訴大幅增加。去年共接待、受理消費者諮詢、申投訴2035件,佔總量4.62%,同比增長26%。主要問題:擅自更改、疊加增值業務;收費標准不明確、不透明;延續業務存在霸王條款傾向;寬帶定制資費標准不明。
案例:消費者韓先生辦理了一項交話費贈手機業務,因手機丟失在補辦手機卡時,被告知原卡預存話費不予返還,原因是機卡分離後話費無法查詢。經調解,商家同意將韓先生原卡中的640元預存話費轉至新卡。
黑心商家將“破車”當新的賣
家用汽車類投訴同比下降28.5%。去年,關於此方面諮詢、申投訴舉報615件,佔總量1.4%。存在的問題:售後服務不及時;在銷售中搭售種類繁多且價格不菲的配件;銷售合同違約;將保管不當造成損壞的新車修理平整後翻新賣給消費者;采取虛假承諾吸引消費者;售後服務合同存在“霸王條款”。
案例:消費者蘭女士購買一款小轎車,價值74800元,開回家後經“行家”認定,轎車的二個車門都有重新噴漆的跡象。投訴至哈市工商部門後,經進一步調查,商家承認該車在運輸中因保管不當造成車門有輕微劃傷,在銷售時未告知消費者。通過多次調解,商家賠償消費者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