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2日訊 午飯的時間一到,裝有學生營養午餐的保溫箱搬進教室,一陣桌椅響動,學生們衝到飯箱前。
想爸爸媽媽。
王岩在座位上沒有動。他低頭從書包裡拿出兩個已經涼透了的煮雞蛋,一個燒餅和用小花園酒杯裝的半杯咸菜。11歲的王岩安靜地吃著。
班主任說,營養午餐7元5一份,已經上四年級的王志從來沒有吃過。他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他從不坐校車,每天要步行將近一個小時上學;他最常穿的衣服,就是校服;每天的午餐,帶的飯也就是土豆、雞蛋、大白菜。
這樣的生活,在王岩眼中似乎算不上什麼。
柵欄後是孩子們一個個天真的笑臉。
瞄了一眼同桌飯盒裡的肉絲,王岩用力咬了一口燒餅——“阿姨,我最想要一本《三國演義》。”
他們的心願,總是那麼簡單、微小,小到讓人心酸。
洗個熱水澡 身上就沒怪味了
穿著校服的趙子健在操場裡跑得滿頭是汗,小臉上留下一道道灰色的水印。7歲的年齡,讓他格外好動。
父親去世,媽媽在外打工4年了,他跟著撿廢品的爺爺奶奶租住在海城街附近的棚戶區。夏天的時候,奶奶會打桶水替他衝一下,一到了冬天,連續兩三個月洗不上澡。7元錢一張的澡票,對這個家來說並不便宜。
因為身上經常有一股怪怪的味道。為了給他安排同桌,老師費盡了心思。
提到洗澡,趙子健眼一瞪轉身就跑。兩只髒髒的小手,下意識地縮進了袖子裡。
“淘丫頭”想讓媽媽別太累
郭曉是個有些俏皮的女孩。
忽閃的大眼睛,翹翹的衝天辮,一說話小手就不停地打著手勢,看起來有些粗線條。“我想讓媽媽不那麼累”,她的心願一說出口,原本還在嘰嘰喳喳的孩子們一下子靜了下來。
午休時孩子們玩老鷹抓小雞游戲。
外出打工的父母,是全家人幸福的支點。
郭曉的媽媽在一家超市做理貨員,一周回家一次。每次在一起短短的半天時間,10歲的郭曉都能感覺出母親的疲憊:要院裡院外地幫姥姥乾些活兒,替全家人洗衣服;到了晚上,經常是摟著媽媽正說著話,一抬頭,媽媽不知什麼時候已經睡著了……
郭曉的心願,讓孩子們想象著另一種幸福——“我想快點兒長大能幫媽媽乾點活兒”、“我想讓媽媽每周都能休息,回來看我”、“我想去山東,我能幫他們做飯,讓他們回家就能吃上飯”……
每個小小的心願,訴說著對父母的想念,對陪伴的渴望。
留守孩子 想要個多彩的童年
他們對外面世界的感知幾乎全部來自於電視機。
游樂園裡的過山車、旋轉木馬,極地館裡的大白鯨、小企鵝,高高的龍塔……這些他們所生活的城市的真實,在他們的世界裡,也僅僅是幾幅電視畫面。
“想要什麼?”這個城市的孩子最希望被問到的問題,在留守孩子面前,顯得有些不真實。
“你們平時都看些什麼課外書?”
“語文書——”
“還有什麼書?”
“數學書——”
……
一切,簡單得好像本來就該是這個模樣。
趙蕊突然說到了風箏,有老鷹,有蜈蚣,有飛機……“還有喜羊羊、灰太狼、機器貓”,記者隨口接了一句。突然,孩子們的臉上個個露出了好奇與向往。
“想玩兒這樣的風箏嗎?”
孩子們使勁兒點了點頭,十幾個人,不約而同。
與之前一張張小臉兒上的平靜與無欲,判若兩人。
因為想要擺脫貧困,他們的父母離家打工。
因為生活的簡單,留守孩子的世界裡,從來沒有過太多的“想要”。他們習慣了想要卻得不到的生活,於是,一個個彩色的願望被深埋在心底,偶爾飛出……
(文中涉及未成年人均系化名)
7元5一份的營養午餐,舒舒服服的熱水澡,廣場上放老鷹風箏,想讓媽媽別太累……留守孩子的期盼簡單而令人心酸,他們的內心世界深藏著一個個——
彩色心願
4月上旬,哈爾濱依然看不到一絲綠色。
8歲的辛陽走在旭光村的十字街上,再穿過一條小道,就是他的家。知道記者想看看他課餘時間都玩些什麼,辛陽一頭紮進他住的西屋,努力地想找出點東西給記者看。但最後,僅僅是從角落裡抱起了一個已看不出本色的舊足球。
和許多農村留守兒童一樣,已經上小學二年級的辛陽沒有一本課外書,沒有男孩子時興的玩具,沒放過風箏,對游樂園的了解,只是停留於電視畫面……
他們在對父母漫長的等待中,悄悄地揉入了一個個小小的心願。
昨日,記者再次走近南崗區紅旗中心小學和海城小學的留守兒童,感受他們簡單的生活,也看到了一個個多彩的願望,飛出他們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