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掩映林間講述百年滄桑 聖母安息教堂及鍾樓老建築或將修繕
2013-06-14 08:54:10 來源:生活報  作者:王焱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6月14日訊 冰城雨後的一個早晨,地上的雨跡還沒有乾透,晨練的市民就來到哈爾濱游樂園,或慢跑、或疾走,享受著城市中難得的一處植被繁盛、風景別致的休閑樂土。在這裡,有兩棟神秘的老建築——聖母安息教堂和教堂鍾樓,它們經歷了百年滄桑,如今矗立在游樂園西門,與中式的極樂寺建築群毗鄰而居。

聖母安息教堂

  時下,隨著哈市區域綜合改造項目的進一步推進,東西大直街沿線的教堂廣場紛紛被納入保護性修繕和昇級改造的范圍,而這兩棟老建築是否也會被列入其中呢?記者進行了采訪。

  獨樹一幟:教堂與鍾樓分在兩處

  在游樂園入口主路的盡頭就是記者要踏訪的老建築——原為俄國公墓中的東正教聖母安息教堂。這個教堂建於1908年,俄羅斯建築風格,磚木結構。記者看到,教堂入口處是圓拱形門廊,檐下是鐵藝裝飾,黃色牆面,窗額上配以灰白色貼面,極具個性。但歷經了百年滄桑,教堂如今破敗不堪,建築外牆隨處可見脫落的牆皮,多數窗戶上的玻璃都有破損。比照老照片,記者發現聖母安息教堂上的“洋蔥頭”式穹窿沒有了,只剩下“洋蔥頭”下面的底座,鍾樓頂尖上的標志也不見了蹤跡。

  距教堂正門不到百米的地方是教堂鍾樓。據悉,這座鍾樓建於1930年,磚木結構,俄羅斯風格,中部高起如塔狀,頂部是冠以俄羅斯建築風格的“帳篷頂”。整座建築綠頂白牆,簡潔大方。雖然比聖母安息教堂年輕近20歲,但如今鍾樓也破損嚴重,外牆牆皮脫落、牆面發霉、玻璃破損,亟待修繕。

  記者了解到,聖母安息教堂是哈爾濱留存下來的唯一一處教堂和鍾樓分在兩處的百年老建築。

教堂鍾樓

  冰城記憶:4萬名外僑曾長眠在此

  據《哈爾濱市志》記載,為了安葬修築和守護中東鐵路而死去的俄國人,中東鐵路局在東大直街分別建了新老墓地,1908年由俄國鐵路從業人員與教徒捐款,在新墓地建起一座祭祀教堂——聖母安息教堂,舊譯“烏斯賓斯卡亞教堂”。1928年建鍾樓、天文館及西大門。至1958年,共埋葬外僑2.5萬人,其中1萬餘人為鐵路從業人員及家屬。

  在聖母安息教堂周圍的草坪,是當年俄國人的新墓地。後來,猶太人、朝鮮人、日本人死後都葬於此。據哈爾濱游樂園搜集的史料顯示,先後共有4萬多名異國逝者長眠於此。此外,這裡還安葬過當年活躍在哈爾濱的企業家、市政管理者、音樂家等。1956年,這塊墓地改建為文化公園,除保留原有的教堂、鍾樓,新建了公園大門、涼亭、花架、溫室等園林設施。1959年,公園對外開放,成為哈市文化活動中心,後更名為哈爾濱游樂園。

  近日,該園邀請專家對園內樹木進行摸底兒調查,發現50年以上樹齡的喬木多達600餘株。其中,臨近鍾樓的桑樹已活了一百多年,是園區“最長壽”的野生老樹,至今仍生機勃勃。

  修繕事宜:游樂園正在草擬報告

  對於聖母安息教堂和鍾樓的修繕問題,哈爾濱游樂園早有想法。據悉,游樂園已與哈市宗教局、哈市文管站、哈市檔案館、哈市城建檔案館、冰上基地等單位聯絡過,並查找了聖母安息教堂和鍾樓的相關資料,目前正在草擬修繕報告。

  哈爾濱游樂園相關負責人表示,修繕完工後,他們計劃將其打造成博物館、歷史圖片展覽館或主題史料圖書館,盡可能地為市民和外地游客呈現上世紀初外僑在哈爾濱生活的那段歷史,同時將游樂園打造成歐陸風情的百年名園。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