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並對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就是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一、完善文化管理體制。近些年來,我們在加強和改進文化領域宏觀管理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初步建立了科學有效的文化宏觀管理體制,但仍然存在著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結構不夠合理、內部機制不夠靈活等問題,構成了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當前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突破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使整個文化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進一步明確政府的職責,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系,推動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職能的轉變。要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理順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部門與文化職能部門的關系,探索建立新型國有文化資產經營管理模式,完善文化企業國有資產評價體系和領導人考核辦法,防止國有文化資產流失,確保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確保文化企業正確經營方向。要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絡違法犯罪防范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絡輿論工作格局。
二、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逐步打破部門分割和地區壟斷,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文化市場體系,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要打破地域和行業界限,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投資文化產業中符合政策規定的有關行業,實現文化經濟投資主體多元化。要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積極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要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通過市場手段實現規模效益和資源整合,重點培育一批規模效率較高、文化輻射大、品牌競爭力強、管理科學、運行規范的現代化文化企業,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三、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做到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要突破體制障礙,加大跨部門、跨領域、跨系統的文化項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強基層文化資源的整合。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要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效能,樹立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力求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建設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科學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要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是主體,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應確立政府為主導,企業、非政府組織、社區等社會各方共同參與、協商和對話的『交互理性』的制度框架,從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的多元化,優質高效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四、提高文化開放水平。要不斷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積極探索以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運作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要拓展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渠道,創新文化交流的形式和手段,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提昇我國文化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要培育外向型骨乾文化企業,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文化品牌,搭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國際文化貿易平臺,努力擴大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國際文化市場份額。要拓寬對外文化交流渠道,構建人文交流機制,促進中外優秀文化相互借鑒,把政府交流和民間交流結合起來,發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文化非營利機構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要加強文化領域智力、人纔、技術引進工作,吸收外資進入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大力推進文化創新。(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