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日訊 隆冬時節,千家萬戶餐桌上,酸菜一直是主角。
豬肉燉酸菜、酸菜炒粉條、酸菜蘸醬、酸菜火鍋、酸菜餃子。那種入口就有種脆、酸、鮮、香的感覺,伴隨著人們走過漫漫寒冬。
無論是自家醃制的酸菜,還是生物技術發酵的酸菜。改變的只是技術,不變的是人們一如既往的鍾愛。
唐代從中原傳入東北地區的酸菜工藝,經過千年傳承,已成為一道獨特的飲食文化。專家稱,酸菜“申遺”,當然可行。
沒了酸菜缸,常年吃酸菜
冬至後的天氣一天比一天冷,早市依然熱鬧紅火。市民唐女士一邊往袋裡裝酸菜,一邊與賣袋裝酸菜的商販談論著酸菜。
唐女士說:“現在吃酸菜真方便,想啥時吃就啥時吃,早市和超市就有十幾個品種,家裡人口少就買小袋的,人多就買大袋的。”賣菜的商販說:“這種切成絲的袋裝酸菜在哪都能買到,所以很多人都不醃酸菜了,甚至多數人都不會醃酸菜了。”唐女士說:“前些年我還習慣每年醃酸菜,醃好了有酸菜味,醃不好就爛了。”
在香坊區六順街早市,專賣自家醃制酸菜的馮大娘說起醃酸菜滔滔不絕:“十幾年前,家家都有酸菜缸和壓菜石頭。一到秋季,家家忙著醃酸菜。一個多月,酸菜醃好了,冬天到了,包餃子、燉酸菜,醃得再多,也就吃到三四月份。”
1998年,哈爾濱超市裡第一次出現了袋裝酸菜,幾年後袋裝酸菜品種達到七八種,現在已經達到十幾種。袋裝酸菜的出現,標志著酸菜從千家萬戶的酸菜缸走向了工廠化和規模化。廚房或樓道裡酸菜缸漸漸少了、沒了,壓酸菜的石頭也消失了。
但告別酸菜缸,人們與酸菜關系更親密了,由過去的季節吃酸菜變成常年能吃到酸菜。
別小瞧,酸菜背後還有高科技
由季節變常年,源於現代酸菜克服了傳統酸菜腐爛變質的千年老毛病。一個個看似不大的袋裝酸菜,實際隱藏著不少高科技。
鏡頭一:前不久,在一次食品科企項目對接會上,記者發現與會的省內六家高校中,酸菜項目是哈工大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黑龍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等3所大學專家的科研重點。這後面,是酸菜廣闊的市場前景。
鏡頭二:許多袋裝酸菜上都有現代“生物工程技術”作支持。記者在超市裡看到,家牌酸菜有哈工大作技術支持,翠花牌酸菜後面有東北農大,天順園酸菜則是黑龍江大學。
鏡頭三:酸菜從民間到產業化,都離不開最基本微生物——乳酸菌。目前,省內采用乳酸菌發酵技術的生產廠家有4家。記者在家牌酸菜食品有限公司看到,大型的車間內排列著眾多巨型不鏽鋼發酵罐。企業負責人安秉山介紹說:“我們的酸菜采用‘純菌’接種乳酸菌發酵專利技術,也就是說,在酸菜裝入不鏽鋼發酵罐後,把粉末狀乳酸菌均勻撒進大罐,全封閉進行厭氧發酵。特別是切成絲的白菜,發酵時間不到一周。現代工藝發酵技術幾乎斷絕其他有害細菌的侵入,使酸菜口味更純正。”
哈工大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張蘭威告訴記者:“傳統醃制酸菜受環境影響大,再高超的師傅也很難保證酸菜質量。表現之一是口感尖酸,酸菜味不夠;之二是容易產生對人體有害的亞硝酸鹽;之三是有害細菌無法控制致使酸菜腐爛。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究,正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上述缺陷,而且更安全、快捷、高效,在口感上也更優於傳統醃制酸菜。”
酸菜“申遺”基本條件已具備
2012年,被視為韓國飲食文化“國粹”的韓國泡菜和泡菜文化,成功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許多人對中國酸菜能否申遺產生興趣。
哈爾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迪說:“韓國泡菜本身就有許多中國酸菜的基因,酸菜申遺是好事,應該申遺。”在食品上,哈爾濱目前只有阿城的黏豆包是市級“非遺”,大列巴屬省級“非遺”。
王迪說,去年在浙江召開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培訓工作期間,許多人提出,中國的傳統美食都應該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此,國家有關部門專家指出,民間傳統食品申遺,必須有更高的傳承技術,還必須有傳承人,其傳承脈絡的譜系必須清晰,並且在民間具有巨大影響力。
王迪介紹,酸菜已有幾千年歷史,《詩經》中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的描述。《說文解字》解釋:“菹菜者,酸菜也。”唐代從中原傳入東北地區,並形成東北酸菜獨特的工藝及飲食文化。如今,酸菜呈現出東北、西北、中原、西南、華中等地域特色,從傳承技術、傳承人及影響力等三個基本條件看,酸菜已具備申遺資格。但需要全社會從文化角度,重新梳理發掘酸菜的傳統文化,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王迪堅信,韓國泡菜可以申遺,中國酸菜當然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