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8日訊 種地打糧,由古至今。但時下大慶的一塊地能打多少糧,老天的作用已越來越小,更多的取決於現代生產力。一向以工業著稱的大慶,農業開始在全國越叫越響。
在新年前夕全國第二屆“玉米王”挑戰賽上,肇源大廟村現代化旱作農業示范區1.3萬畝玉米,以畝均產922.8公斤位列“榜眼”,拔得龍江“頭籌”。像大廟村這樣的“噸田”示范區,全市已有100萬畝。盡管遭受嚴重洪澇災害,2013年全市糧食總產量仍達128億斤,與上年基本持平。大慶連續3年用全省5%的種植面積實現10%的產量,連續兩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殊榮,肇州、肇源、林甸三縣穩居“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序列。
那麼,十年九旱,種植業稟賦並不佔優的大慶,耕地緣何如此“有勁”,巨大的生產力因何形成呢?
傳統栽培方式悄然變革
輩輩相傳下來的種植業耕作栽培方式,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如今在大慶正悄然變革。旱田小壟變大壟,原先每個小壟寬65公分,兩小壟130公分,變成一個80公分的大壟和一個50公分的小壟,這樣每畝地的株數可以由原來的3000株增加到5000株,產量由900斤提到到1500斤,兩年來全市小壟變大壟面積已達到120萬畝、純增8億斤;水田小池變大池,原先水田大都沿江沿河而建,以鹽鹼地、低窪地為主,池埂一般按高低設計,絕大多數水田都是小地塊,最小的僅3分地,田內埂埂相連,浪費耕地不說,機械化作業根本實施不了。兩年實施22萬畝小池變大池、平埂還田,相當於增加了2.2萬畝的水田面積,而且畝均用水量也由原先的800立方米減少到500立方米,且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插秧和收割。
哪個品類值錢擴大什麼
近年國家政策穩定,尤其大慶本地農業“龍頭”帶動,什麼來錢種什麼,哪個品類值錢擴大什麼,這種市場帶來的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和農民自發種植業調整,大豆由3年前的70萬畝調整到20萬畝,大豆常年畝產350斤、每斤2元,玉米常年畝產1500斤、每斤1元,畝增收入800元。與此同時,甜菜由30萬畝調整到5萬畝、馬鈴薯由25萬畝調整到7萬畝。既調高了產量,更調出了效益。
科技從“兜裡”走向田間
在各級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越來越多的科技從農技人員的“兜裡”,走向了田間地頭。兩年來市縣區政府投入1000萬元,技術和資金引導鼓勵農民自制高杆行走式噴霧機3500臺,購買現代化噴霧機200臺,有效控制住了大田玉米螟危害;投入僅160萬元,建設三處簡易機場,連續兩年大面積突發玉米粘蟲後,均可實現飛機撒藥同防同治,小投入控制了大損失;強制推廣玉米葉片斂式品種技術,加之小壟變大壟技術,前者有效控制葉片空間距離,後者增加作物面積,畝均增加2000株,相當於全市平增了100萬畝玉米面積;與此同時,水稻智能化浸種、工廠化育秧和社會化服務已覆蓋全市148萬畝水田的60%以上。
一半耕地不再看“老天臉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利、農機等基礎性投入,市財政每年1.1億元的專項資金從不含糊。近年來全市新打大小機電井7萬眼,全市抗旱保收田擴大到600萬畝,55%的耕地不再看“老天臉色”;僅在去年全市就購置進口大馬力拖拉機、整地機、收獲機及植保機等設備4100臺套,使得全市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4%。
生產主體最大釋放活力
按照現代農業改革發展思路,市委、市政府支持三農率先從120個現代農業示范區、60個果蔬園區入手,實施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明確生產責任主體,以合作社、農業企業領辦創辦新型農業經營組織達到1260個,其中1000畝以上種植大戶、家庭農場232個,帶動土地規模經營200萬畝,申報的60個大型現代農技專業合作社,已獲省裡批復。與此同時,整合政府水利、農機、農電、農技涉農資金,優先向能夠突破生產關系、釋放農業生產力的示范區和園區等重點領域項目投入,四兩撥千斤。
邊邊角角成為增量
當下全市“紅線”耕地1154萬畝,天道酬勤,松嫩兩江沿江灘涂開發一塊,紅崗等油田生產區邊邊角角恢復一塊,農戶房前屋後擠出一塊,肇源、杜爾伯特個別乾涸水面區還耕一塊,還有廢棄地整理復墾一塊,東一塊、西一塊,幾年算下來百萬畝。去年洪澇造成全市100.7萬畝耕地絕產,“增量”剛好補齊。
收入超500萬大戶20個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持續大幅提高,不但穩步提高農民收入,也催生了大慶農業改革發展的歷史性變革。市農委主任方潔認為,這一方面體現在過去不願種地或種不好地的農民,能夠主動放棄經營權,進入非農產業,農民的收入機構發生了變化,更加接近城鎮。而那些從事種植業的農民也依托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和大戶,正在向“職業農工”過渡,種植業的收入歷史性增加,比如林甸吳式三兄弟水稻合作社年收入1900萬元、肇州李學種植業合作社年收入700萬元、肇源繼朋玉米合作社年收入600萬元、讓胡路區土金農機合作社年收入1000萬元,不完全統計,全市年收入超500萬元的種糧大戶達到20戶、超100萬元的1000戶;二是推動了資金、人纔、技術等生產要素向三農流動,去年全市涉農貸款餘額216.3億元,除用於農業生產外,近半數資金用於發展農業企業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了城鄉一體發展;三是推動了各級涉農乾部的服務方式根本性轉變,如今各級政府不再把催種催收或種什麼、調什麼作為指導和服務的重點,而是能夠騰出精力更多地去關注,農村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兒了,更多地去研究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最大化了。
綜合這些歷史性變化,方潔認為:大慶農業生產,已向市場配置資源的探索和實踐邁出了堅實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