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學是阿城區楊樹鎮最偏遠蘭旗小學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他家住雙豐街北崴子屯,無路可直通學校,如果想上班,就得走10多裡地的橫壟地。只有一米五十多的個頭,不足百斤的張瑞學,1977年就紮根村小,一直做著班主任工作。他每天往返20幾裡路,要走三四個小時,一走就是三十六年,一副羸弱的肩膀,不知背過多少風雨中的學童。
一、紮根村小,敬業無悔
張瑞學家住在雙豐街北崴子屯,沒有近路通學校。為了不耽誤工作,能給孩子上好課,他上班走橫壟地荒道。這條路他走了三十六年。下雨天這條路變成了沼澤地,冰雪天就成了冰河,冰冷的雪水灌進雨靴子,刺骨的寒冷從腳底鑽進心底。孩子的期待召喚著他,一個老師的敬業精神支橕著他,他發燒過,但沒遲到過;他病倒過,但沒缺課過。早上來就進班,晚上放學纔出來,一坐就是一天,只有中午吃飯纔回辦公室。冬季天很黑,他早晨5點多鍾就來學校,為學生生爐子,不讓孩子受凍;夏季,學生午睡,他照顧著,時而為孩子擦去頭上汗水,時而輕輕挪動孩子壓麻的胳膊。每逢課間休息,孩子們室外活動,他就蹲在班級門口,邊看著孩子的安全邊吸著煙,給自己一點輕松,抽著煙睡著了,煙灰掉在腳上,煙頭快燒著手指,一個學生輕輕把煙頭拿掉,沒有驚動他,用本夾子扇著,孩子知道老師累了,很累了......這場面師生用真情演繹著師愛之歌。這是教育者的成功,更是成功的教育。
2007年,他在下班的路上跌倒了,摔斷了左臂,肘部錯位,劈縫,傷勢很嚴重。同事們心疼他,要幫他代課,領導們關心他,勸他修養些日子。可他牽掛著要畢業的學生,第二天硬是打著石膏堅持上班了。右手受傷無法寫字,他就學著用左手寫字,一歪一扭的,往常平滑的黑板,今天卻如此的滯澀,斷折的粉筆伴隨著骨折的痛楚。讓這個瘦小的老人,細密的汗水布滿額頭,三個多月,他未把學生拋下過,日歷在他的講桌上一頁一頁艱難的翻過。也許是他的精神鼓舞了學生,也許是他的堅強感動了孩子,孩子們的學業進步很快,鄉裡畢業考試,他班總成績名列前茅。
孩子的進步讓他無怨無悔地為教育付出。然而,禍不單行,長時間的冰雪路,單薄的雨靴,前年11月中旬,張瑞學患上了腎小球腎炎、前列腺炎,小便失禁。犯病時,半截棉褲被滴嗒的尿液濕透,上一節課要去兩三次廁所,為了不被學生看到,他穿上了皮褲,同時他用小瓶系在腰間,接住淌下來的尿液。倔強的他白天堅持上班,晚上打針,甚至利用午休時間打針。教育局領導來學校視察工作,看到這個場面,深深為之動容。
二、愛心蘊蕾,師愛如歌
作為教師張瑞學把無私的愛給了學生,把青春獻給了
教育。
今年學期初,班級轉來了一名從山東轉回來的本地學生。這個孩子父母離異,導致性情孤僻、多動、自閉,生悶氣就吃紙,撕碎了往肚子裡咽,班級勞動時他還用手刨。
張瑞學對這個孩子沒有放棄,細心進行觀察。發現他中午不在班級,原來孩子沒有午飯錢,別的學生吃飯他就躲出去。問他吃飯了嗎?他就點頭......可是嘴角卻緊緊的被牙齒咬著,掩飾著飢餓的口水......張瑞學看在眼裡痛在心上,從家裡給他帶飯,甚至把兒媳婦作月子的雞蛋煮熟給他,把小孩子的奶粉衝過給他。臉髒了,就給洗臉,夏天熱了,就給剪頭。也許是從沒有過父愛,也許是從沒有過家庭的溫暖,這個孩子全身心沐浴著師愛的陽光。張瑞學的舉動敲開了孩子那緊閉的心門,孩子變穩定了,學習成績提高了,臉上有了笑容,眼睛裡洋溢著幸福。
三十六年裡,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孩子衣服穿少了,他把自己的衣服給他們披上;孩子便在褲子裡,他用樹棍兒刮淨;孩子生病了,他就買藥給他們;陰雨天,他背著孩子渡過積水的泥坑,擦去鞋上的泥巴;大風天,他為孩子們攆回吹跑的帽巾,撣去身上的灰土。
人們說,一個人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不被人知的小事,穿越橫壟地幾十年,熱愛學生們幾十年,耐得住這份清貧,耐得住這份寂寞,就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作為教師的張瑞學是春天的蒲公英,播下了希望的種子,作為園丁的張瑞學,更是泥土中的金砂,見證了永恆的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