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理論文章
搜 索
調整農業供給結構加快增收致富步伐
2016-11-15 16:07:1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1月15日訊 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考察調研時強調,當前,我國糧食生產供需仍處於緊平衡狀態,農業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解決這一矛盾,重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近年來,綏棱縣突出市場、政策、問題三個導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優勢、組織優勢,以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叫響一批農產品品牌為目標,大力實施以富集體、富群眾為內容的『雙富』工程,農業供給結構得到改善,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有所改善,加快了農村集體和農民群眾增收致富步伐。

  一、立足實際、創新舉措,探索確立村集體發展致富路徑。

  一是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增收。村級組織以有形資產入股分紅、無形資產有償使用等各類資產入股的形式,參與生產經營,增加村集體收入。2015年末,全縣已經發展經濟合作組織、產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1770個,帶動土地規模經營面積135.9萬畝。二是依靠龍頭企業帶動促增收。采取依托資源招商建企、自籌資金合作辦企、發揮優勢聯商參企等方式引進建設龍頭企業,實行利益分成、稅費返還政策,促進村集體收入穩步增加。後頭鄉振東村針對水稻秧盤需求量不斷增加的實際,創辦了村辦塑料制品廠,年銷售收入120萬元,村集體增收12萬元。三是用好涉農惠農政策促增收。抓住美麗鄉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的有利契機,把財政支農項目所形成的具有集體性質資產,交由集體管護和運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靠山鄉雙合村爭取政策資金174萬元,通過建設溫室大棚出租、硬化糧食倉儲場地入股的方式,村集體每年增收22萬元。四是強化『三資』管理促增收。把強化資金、資產、資源管理作為增加村集體積累的重要途徑,通過開展資產資源清理、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完善農村經濟合同審批制度等有效形式,增加集體積累。2015年審批農村經濟合同近3萬份,清理土地2.5萬畝,為鄉村集體挽回經濟損失1500餘萬元。五是挖掘域外能人促增收。通過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發放公開信等形式,全面掌握外出務工經商能人、成功人士基本信息,建立域外能人名錄,加強溝通聯系。一年來,在外家鄉人提供致富信息200多條,提供產業項目諮詢30多次。六是提供社會化有償服務促增收。通過創辦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物業經濟、建設農業物聯網和發展休閑旅游示范項目等,增加集體收入。上集鎮寶田村高標准建設了集催芽育秧區、智能監測區、科普宣傳區、水稻高產攻關區於一體的5000畝水稻示范園區,通過土地入股、提供社會化有償服務等方式,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20餘萬元,園區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科普示范基地。七是推動區域戰略合作促增收。以發展優質健康農產品基地為重點,通過發達地區貿易平臺、建立縣農產品貿易公司連接國內外市場,推動集體增收。

  二、廣開致富門路,鼓勵多種經營,增加農民收入。

  一是打造食用菌產業平臺帶民富。以食用菌加工企業、菌包生產企業為牽動,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引導農民參與食用菌生產,實現創業增收。二是打造果蔬產業平臺帶民富。依托蔬菜加工、儲藏保鮮、冷鏈物流等涉農企業,圍繞蔬菜、葡萄、『兩瓜』等優勢品種推進果蔬產業發展,打造具有綏棱地域特色的果蔬品牌。三是打造休閑觀光農業平臺帶民富。圍繞38.52億元的閣山水庫建設項目和現代農業開發項目,積極發展文化旅游及健康養老產業,多門路增收致富。靠山鄉葡萄采摘園、長山鄉鑫富提子園等旅游休閑農業,吸引周邊市縣游客以及省道過往人流入園采摘,增加了農民收入,提昇了綏棱知名度。四是打造畜牧養殖平臺帶民富。突出生豬、肉雞規模化養殖,擴大鹿、野豬、蜜蜂、林蛙等特色養殖,推進畜牧養殖產業化發展,提高畜禽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2015年,全縣畜禽飼養總量達到了680萬頭(只)。五是打造林下經濟平臺帶民富。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打造了四海店林場苗木經濟、三吉臺林場人參種植、半截河林場庭院經濟和閣山林場棚室生產四大基地,吸引160多戶農民進入林場就業創業。六是打造『五小經濟』平臺帶民富。引導農民發展小物流、小作坊、小商販、小餐飲、小商店等『五小經濟』,農村『五小產業』蓬勃興起。2015年末,農村個體工商戶達到2423戶。七是打造勞務產業平臺帶民富。發揮鄉村勞務協會、合作社的作用,通過開展技能培訓、提供就業信息、闢建外埠基地等多種方式,組織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全年內轉外輸勞動力6.2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83億元。

   三、加強組織領導,確保精准扶貧落實到位。

  一是與精准扶貧聯合推進,借助全縣76支精准扶貧工作隊的強大工作力量,幫助村集體和農民群眾出思路、抓產業、上項目,促進貧困村和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目前,精准扶貧工作隊幫助確立組建農機合作社、發展特色種養殖等致富項目80多個,拓寬了增收渠道。二是依托『雙創』工作創業扶持資金、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鼓勵村黨組織和黨員群眾按照『雙富』路徑創辦產業。2013年克音河鄉中興村黨組織書記張永軍成立了全省首家村級勞動力轉移協會,在全國各地建立外埠基地19處,與20多家省內外企業簽訂了長期用工協議,2015年輸送勞動力1萬多人次,務工收入1500多萬元,張永軍本人獲得2015年全國優秀農民工榮譽。雙岔河鎮永生村成立百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瓜菜種植68戶,每戶純收入近3萬元,村集體增收10萬餘元。三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快村級發展步伐。現在,全縣13個軟弱渙散村全部確定了主導產業項目,7個村組建了投資500萬元以上的經濟合作組織。此外,還強化了扶持服務,整合涉農資金,設立扶持村級發展專項資金,組建鄉村乾部便民服務隊,打造便民服務『110』,解決農民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建立健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為創業農民提供優質服務。

  (作者系中共綏棱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