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殘疾人美文大賽選手邵國慶:90後聽障『學霸』做特教學校教師
2016-11-18 15:01:51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帆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8日訊(記者 楊帆)自14日『藝術照亮生活』殘疾人美文攝影大賽暨『閱讀助力人生』第二屆殘疾人誦讀演講大賽啟動以來,組委會陸續收到了來自全省各地的參賽作品。

邵國慶和特教學校的學生們在一起。(左二)

邵國慶和學生在一起。

邵國慶生活照。

  來自齊齊哈爾的選手邵國慶是一名聾啞人,通過努力,他於2012年4月通過了長春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聾生心中的名校——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藝術設計專業本科,今年畢業的他在企業白領工作與返回特教學校做一名教師之間,選擇了堅持兒時的夢想回到母校做一名老師。目前還在實習期的邵國慶在學校教導處負責團支部工作。他說:『和聾啞孩子們在一起是一件特別歡樂的事,我所教授的知識孩子都能很好的理解,我們就像朋友。他們正在經歷的都是我所經歷過的,高中部快高考的孩子遇到難題我都能幫他們解決。現在的生活狀態就是我理想中的。』

  作品展播:

你有你的夢,我有我的夢

齊齊哈爾邵國慶

  有夢想纔會有美好的未來,纔會有追求的動力。大夢想有大夢想的價值,小夢想有小夢想的意義。沒有夢想的人生貧乏,沒有夢想的人就永遠停留在原處,擁有夢想的人生充實,守望夢想就是守望未來和希望,心若在,夢就在。

  整天在沒有聲音的世界裡生活的聾啞人是多麼渴望擁有珍貴的聽力啊,哪怕它只是短暫的兩三天而已。我不會因為生命旅程中被沒有聲音所統治而垂頭喪氣,我會用整個心靈去體味這個光明又美好的世界。

  黑龍江省嫩北農場有這樣一個患有先天性聾啞的孩子,小時侯,由於患聾啞殘疾的我,父母由於農場改制下崗,靠打工維持家庭生活。童年的記憶之中,滿是父母帶著我到處看病的印象,經過幾次的治療和配助聽器,我能夠聽見一點點了,能夠上學了。但是,看著別的孩子活蹦亂跳快樂奔跑的樣子,再看看仍然留有後遺癥的我,爸爸媽媽總是躲著我偷偷地流淚。在那個時候,我就朦朦朧朧的幻想:『將來自己長大了,考上大學,畢業要是能進入一所聾啞學校做老師,讓所有的和我一樣的殘疾孩子都能夠在這所學校裡得到學習,沒有歧視,沒有自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成長,那該有多好呀!』小學時期,我進入離家遙遠的湖北省十堰市特殊教育學校讀小學,這是我邁開人生學習的第一步,我在那裡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老師不但講授文化知識,而且還教導我們,要從小立志刻苦學習,成為德纔兼備的人,長大為國效力。因為鮮艷的紅領巾是革命先輩們的鮮血染紅的,是少年先鋒隊的標志,只有努力學習,愛祖國,愛勞動的人,纔配戴上它。我記住了老師的話,在學習、勞動各方面更加努力了,學習上,努力刻苦,爭當先進;勞動中,不怕髒,不怕累。在小學期間,我曾多次獲得過『優秀學生』的光榮稱號,在班上學習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並擔任少先隊大隊長,班級學習委員,學生會生活部部長。

  五年級的時候轉學到離家較近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特殊教育學校,繼續完成小學的學業。昇入初中,我依然嚴格要求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之中都盡量做到最好,因為這個時候我已經按照一個共青團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了,我告誡自己要做一個黨的好孩子,並且時刻督促著我自己一定要戒驕戒躁,要繼續努力,將來向黨組織靠攏。2009年昇入高中,因表現突出我被全校師生投高票推選為校學生會主席,並擔任校團委學生團支部書記,曾獲得過市級『優秀共青團員標兵』、市級『道德小模范』榮譽稱號等。

  2012年高考,我被長春大學錄取了,翻開了我人生征程嶄新的一頁。我對著新的目標開始了新的奮斗和跋涉。大學期間光榮的入黨了,曾任學院綜管部主席、分團委副書記、12級級長、班長,牽頭組建齊齊哈爾特教學校校友會,並擔任會長。在校期間多次獲校『優秀學生乾部』等榮譽,曾組織12級一百二十餘人參加離市區較遠的市福利院愛心活動,打破了不能組織聾啞百餘人參加愛心活動的想法,曾主持過中日紙制小汽車國際性比賽等大型活動,代表長春大學參加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並獲獎,代表長春大學手語培訓營參加活動獲團中央領導接見。曾組織學生對十五歲得了細胞瘤的貧困聾啞男孩發起了捐款愛心活動,共籌得二萬多元善款。

  2016年大學畢業之後,在母校校長的幫助下,想讓我到他們那裡當一名老師,但是,工資卻非常的低,一個月纔一千多塊錢。而就在這個時候,學院也幫我找到了一個工作,到一個效益不錯的公司當行政人員,每個月有3000元的工資,面對選擇,我猶豫了,要養家糊口就要選擇工資高的,但是,為了理想,我還是選擇了回母校當一名老師。失去聽力的經歷,使我深深地懂得了自己現在所擁有這一切的來之不易,我要珍惜這一切,好好地工作,用自己的成績和愛心回報父母和社會。

責任編輯:王艷

【專題】文化照亮生活 閱讀助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