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2日訊 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大力推進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工作,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都遇到了一個棘手的難題:由於貧困人口眾多,需要錄入大量個人信息,而且這些信息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動態變化。那麼,怎樣纔能記錄好這些『海量信息』,讓每家每戶貧困狀況都能一目了然呢?泰來縣勇於探索,充分利用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創新使用電子掛圖作業法,既便於直觀查看貧困人口信息,方便動態錄入改變信息,又利於開展扶貧巡查督查工作,節約了大量資金,提高了工作效率。電子掛圖作業以其智慧信息的優勢,成為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工作中的一大利器。
掛圖作業把死數據變『活』
11月25日早8點10分,記者一行來到泰來縣民生辦,在民生辦副主任昌成立的演示下,最直觀地感受了一番電子掛圖作業法的魅力。
泰來縣脫貧電子掛圖全稱『泰來縣脫貧攻堅掛圖作業信息管理系統』,隨著在電腦網頁中輸入222.170.19.34:5555/f pms,並鍵入用戶名和密碼後,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第一層級的泰來縣10個鄉鎮的分色平面圖。在和平鎮上面輕點鼠標,系統隨即進入第二層級,和平鎮12個村地理全貌的二級分色平面圖便呈現在眼前。點擊宏昇村後,系統進入第三層級,宏昇村所轄屯清晰標示在地圖上。選取『王小窩棚屯』,系統進入第四層級,『王小窩棚屯』現有的100間房屋,無論從方位分布,還是道路走向,都立體展現,與屯內實際情況一一對應。記者看到,屯內共有132戶,其中貧困戶89戶,貧困戶上面標注著紅旗,44戶已經脫貧的貧困戶房屋上面的紅旗變成了藍旗。
『接下來是重點了,請你挑一戶紅旗或藍旗點開吧,隨便點哪戶都行。』按照民生辦副主任昌成立的介紹,記者接過鼠標選取了一戶進行點擊,『貧困家庭基本情況表』立即顯現眼前,貧困家庭成員信息、人房合影照片、就學就醫養老住房情況、貧困識別條件、主要致貧(返貧)原因、主要脫貧措施、包含家庭詳細收支賬目的當前脫貧動態、包含包聯乾部進村入戶的工作紀實、脫貧年限、包聯乾部信息等內容,均在表中清晰呈現。從鄉鎮到村、從村到屯、從屯到組再到戶,電子掛圖作業系統將全縣扶貧情況展示得立體直觀,一目了然。
40萬海量信息精准錄入
電子信息地圖具體細致到了什麼程度?昌成立打趣地說,『大伙兒可能都曾遇到過類似情況,一般進入未知村屯,很可能會迷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十分無奈。打開GPS導航地圖吧,顯示的還是「未知區域」。不過,你手中若是有我們這套電子地圖,那就絕對沒有任何問題,保准隨便扔到哪裡你都能找得回來』。
泰來縣扶貧辦主任朱清山告訴記者:泰來縣『掛圖作業』法,是以國土部門提供的地理測繪地圖為基准,再由全縣各屯屯長提供信息補充繪制,按『明確到圖、措施到戶』原則,將前期精准識別的全縣貧困戶信息全部納入管理系統中並以小紅旗作為標注,然後全縣乾部依據掛圖分配包扶對接任務。待貧困戶完成脫貧後,所在地鄉鎮會進行相關信息錄入,同時紅色小旗將變更為藍色小旗。全縣扶貧脫貧工作進展情況,通過掛圖即可直觀呈現。此外,系統還對識別的貧困戶建立身份認證系統,發放標識卡,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定期進行全面核查,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掛圖作業系統明確了貧困戶分布,逐戶建立電子檔案,做到了致貧原因清、收入來源清、扶貧對策清、脫貧目標清、幫扶責任清。
泰來縣電子掛圖作業系統現在使用起來非常方便,隨便什麼電子設備,只要能正常連入互聯網登陸網頁,就可隨時隨地查看脫貧電子掛圖。但實現這些功能的背後,泰來縣一班人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努力。
記者算了一筆賬:電子掛圖中包含了泰來縣10個鄉鎮,83個村,532個屯,總計14581戶32723人貧困人口的信息,並且包聯乾部日工作紀實和包聯單位月工作匯報動態管理內容也要納入其中。每戶貧困戶至少要錄入30條信息,1.4萬餘戶,需要錄入40餘萬條信息,在實際工作中要大量的『插、拔、改、畫』。
泰來縣扶貧辦主任朱清山介紹說:成績的取得都是依靠全縣10個鄉鎮、103個單位,共計2811名包聯乾部的共同努力而得來的。僅拿民生辦來說,50名負責日常信息錄入的工作人員,從今年1月份開始,就沒休過一個節假日。今年『十一』期間,縣委書記李岩松先後兩次於晚上8點多鍾來到民生辦檢查工作,結果看到的場景是民生辦的同志們正在忙碌著,加班加點工作錄入信息。
掛圖作業『逼走』南郭先生
在民生辦辦公室內,記者看到了一份《國務院扶貧辦關於解決扶貧中形式主義等問題的通知》。這份通知明確要求,『要統籌規劃設計,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評估、填表報數、掛圖標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脫貧攻堅信息管理,減少紙質表冊。嚴禁以迎接視察檢查為目的制作高檔大型展板、作戰圖、畫冊等』。
泰來縣扶貧辦主任朱清山介紹說,以前的掛圖展板,每變更一次信息,就要重新制作,既浪費大量時間,又浪費了大量制作圖板的資金。而應用電子掛圖作業,一次投入即可永久使用。
由於電子掛圖作業具有『看圖說話,層層可查,按圖索驥』的功能,所以便於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巡查督察工作的開展。首先,在扶貧乾部眼中,這個全新的形式讓『誰為貧困戶脫貧做了什麼』、『效果怎麼樣』等問題在同事間有了直觀對比,因此也就讓大家越乾越有勁兒。其次,在督察方式上與以往也有了很大改變,泰來縣委書記李岩松和縣長安劍亮就曾多次手拿平板電腦,通過電子掛圖點調式的直接進門入戶,核實信息翔實與否,現場打電話給包聯乾部詢問包扶情況。包聯乾部說的真假,兩位主官通過平板電腦顯示的信息進行對比,答案不言自明,南郭先生想濫竽充數在這行不通了。
扶貧活水讓枯木又逢春
『記者同志,你們若還有疑問,不妨也點調一戶貧困戶吧,咱們一起下去看看實際情況是否與登記信息相符。』接過朱主任遞過來的手機,在一番點擊後,記者選取了克利鎮的一位藍旗住戶,也就是已實現脫貧摘帽的貧困戶。
9點50分,經過20多分鍾的車程,記者一行來到了克利鎮克利村東克利屯村民劉海朋家。在白雪映襯下,嶄新的藍色彩鋼瓦房蓋格外紮眼,新換上的3扇白色塑鋼窗乾淨整潔,而院內還有棟10多米長、3米多寬、3米高的整排彩鋼瓦庫房更是吸人眼球。劉海朋打開庫房門,讓記者一行參觀裡面存放的物品。
隨著幾扇庫房大門的拉開,成摞成摞的竹條,成捆成捆的網線,還有一人多高整齊碼放正待發貨的成品漁網,分門別類地放置在其中。
坐在炕頭上,克利鎮黨委副書記徐本慶介紹說,劉海朋今年43歲,原本還小有資產。但小兒子患有先天性心髒病,前年在哈醫大二院做手術,花了20多萬,一下子把他好不容易攢下的家底兒掏了個空。
『既然劉海朋家返了貧,政府就必須要拿出切實措施,分擔貧困家庭的困難。』克利村第一書記單健鳴為記者羅列了針對劉海朋一家的幫扶措施:5月份精准識別後,依據相關政策,讀初四的大女兒能得到3000元的助學和食宿補貼;6歲小兒子那兒也有1000元的學前補貼;協調資金8500元,為他家更換了嶄新的彩鋼瓦房蓋和塑窗;劉海朋的包扶人——泰來縣人社局工會書記楊青田幫著協調了近80畝的外包地從事農業生產。這些,在電子掛圖系統中都有記錄,劉海朋對此沒有任何異議。
泰來素有『魚米之鄉』美譽,民間早年便有制作漁網傳統。可受限於銷路,量少自然就沒人願意做。『我接觸漁網制作和銷售大概有十四五年時間了,早年跑銷售時甚至去過全省所有的縣,現在掌握了很多渠道,可以說只要能做得出來,就不愁賣不出去。』劉海朋正是憑著這門手藝開啟的致富的大門。
聽說劉海朋要擴大漁網制作規模『東山再起』,親戚朋友主動湊錢幫他進料和蓋起了庫房,讓他今年就擺脫了以往小打小鬧的經營規模。現在,東克利屯中有半個屯子的村民都在給他做漁網,其中還包括20多戶貧困戶,每人每天僅手工費一項就能有20多元錢的收入。而他自己,在幫助40多戶家庭冬閑增收的同時,僅在上個月就收到了六七千元的經濟回報。並且,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建三江等地的老客,還總在催他多供貨。
泰來縣委書記李岩松對記者說,脫貧攻堅,只憑政策救濟,既不長久也絕非根本出路。如何避免『等、靠、要』,最大限度調動起貧困群眾主觀能動性,激發生活生產熱情、全面提振內生動力,是泰來縣自制定脫貧攻堅計劃伊始,便重點思考的問題。
在本次脫貧攻堅戰役中,泰來縣按照省委、市委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注重政策兜底,不落一村、一戶的要求,牢固樹立『大扶貧』理念,堅持保基本可持續原則,重點落實產業、金融、電商、教育、健康、基礎設施、社會力量和社會保障共八項脫貧措施,並以強化基層黨建為切入點,紮實開展結對幫扶,做實做細大扶貧格局。如今,這些紮實可行的脫貧舉措發揮出強大的力量:截至到目前,泰來縣共退出貧困戶9230戶、20893人實現脫貧,減貧率63.8%,有6個貧困村實現了整村脫貧,泰來縣也由此榮獲黑龍江省唯一的『全國扶貧系統先進集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