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過去五年,是伊春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轉型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困難,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有力監督支持下,我們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團結一心,開拓進取,攻堅克難,圓滿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各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一是立足全局保生態,森林資源質量數量同步提高。深入實施『天保二期』和《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堅決落實嚴管資源各項措施,實現連續13年無重大森林火災,森林覆蓋率由83.9%提高到84.4%,林木蓄積量由2.64億立方米增加到3.02億立方米,首批跨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行列。
二是全力以赴促轉型,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積極應對全面停伐和過剩產能調整帶來的巨大衝擊,努力發展優勢替代產業,成功引進中鐵、華能、匯源等一批戰略投資者,森林生態旅游、森林食品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達26%。『鋼木經濟』佔GDP比重由2011年的16.3%降至4%,三次產業結構由32.6?37?30.4調整為41.3?18?40.7,多點支橕、多元驅動的產業格局正在形成。
三是積極穩步抓改革,發展活力動力日益增強。以林業綜合改革為統領,分類推進五營、新青、鐵力林業局改革試點,44個貯木場、苗圃等林業附屬單位轉制成實體公司。圓滿完成光明集團股改重組。對俄合作實現由木材采伐向經營林地、農業開發等多領域拓展,林區改革開放持續深化。
四是高標定位建名城,森林城市功能品位全面提昇。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質量管理、高效益經營,紮實開展國家衛生城、文明城等重大載體創建活動,成功舉辦第十三屆省運會,『三供三治』、公園廣場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總投資30億元的華能伊春熱電廠投入使用,居民供熱和環境質量得到改善。森博會、國際森林馬拉松等重大展會賽事品牌叫響,綠色伊春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五是傾情傾力惠民生,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民生投入力度加大,佔公共財政支出的比例由61%提高到75%。實施了全省最大規模的林業棚改,總面積1846萬平方米,惠及林區百姓75萬人,6.6萬富餘職工實現轉崗就業,林業職工工資提高1.5倍,『大集體』『五七工』等歷史遺留問題陸續解決。相繼獲得國家衛生城、幸福城市及龍江首個『長安杯』等諸多殊榮,人民群眾獲得感持續增強!
六是轉變作風強服務,政府自身建設切實加強。紮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從嚴整治『四風』。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大力簡政放權,成立了市行政資源中心和企業投訴中心,完成市級統一規范權力清單工作,累計取消下放暫停行政審批544項,行風政風明顯好轉。
五年來,我們在壓力下加快了轉型步伐,在實乾中取得了新的業績,發展成效令人鼓舞,砥礪前行讓人銘記。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鼎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齊心協力、拼搏進取的結果。 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回顧五年的發展歷程,我們深深體會到,推動伊春的轉型發展,必須緊緊依靠市委的堅強領導,保持政治定力,確保中央和省市委決策部署落地生根;必須以生態為先,打牢生態基礎,厚植生態優勢;必須以發展為要,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堅定不移走綠色化轉型之路;必須以改革為重,全面消除體制機制束縛,向改革創新要活力;必須以民為本,盡心竭力改善基本民生,讓林區群眾生活得越來越好。
2016年主要成就
剛剛過去的2016年,是伊春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在轉型發展的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親臨伊春考察調研,為我們指明了振興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更加堅定了走好綠色化轉型發展新路的信心和決心。我們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決執行省市委決策部署,全力以赴推進保生態、穩增長、促轉型、推改革、惠民生等重點工作。
——經濟運行企穩向好。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52億元,同比增長1%,結束連續兩年的負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6.7億元,同比下降2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4億元,同比下降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19億元,同比增長10.5%。雖然受宏觀經濟下行、國家產能政策調整以及自身停伐壓力仍在持續等多重因素影響,部分經濟指標未能達到預期,但通過對重點領域、重點企業深化改革,挖潛增效,一批存量項目陸續轉化為經濟增量的效果逐步顯現,一些主要指標降幅明顯收窄,呈現穩中向好的積極變化。
——產業昇級步伐加快。森林生態旅游業持續昇溫。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全面啟動,桃山莊四季溫泉假日酒店、金水灣水上樂園等一批項目投入運營,中醫藥養生、濕地游、民俗民宿等新業態加速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節』和『森林冰雪歡樂季』系列活動全面鋪開,冬季旅游產品不斷
豐富,首屆伊春冰雪旅游產業國際峰會成功舉辦,『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這篇文章正在破題。全年入境游客首次突破千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0億元,增幅均達40%以上。森林食品業鏈條不斷拓展。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林業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藍莓等小漿果種植面積達6.6萬畝,食用菌規模達5.1億袋,森林豬飼養量達25萬頭,森林食品規上企業達38戶。北藥業穩步發展。平貝、返魂草等骨乾品種規模持續擴大,喜人、東鹿等新建藥廠已試產,種植、改培藥材47萬畝。木業加工創新提昇。家具和木制工藝品產銷兩旺。光明家具營業收入增長兩成,線上簽單成交2.2億元。美江、永達等企業主打的『北沈香』系列產品,年產20餘萬件。順利通過『中國木藝之鄉』復評。綠色礦業有序發展。鹿鳴鉬礦穩定生產,實現產值9億元。西鋼集團經營回暖,實現產值25億元。與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協會務實合作,桃山玉、北紅瑪瑙品牌價值凸顯。重點園區建設與『180招商計劃』同步進行,21個項目落地開工,鐵力、西林園區晉昇為省級經濟開發區,翠巒園區晉昇為全省唯一的生態經濟開發區。
——生態建設紮實推進。森林資源專項治理百日行動有效開展,查處各類林政案件149起,收回林地11公頃。翠北濕地、碧水中華秋沙鴨保護區晉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完成更新造林28.6萬畝,中幼齡林撫育293萬畝。『伊春紅松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完成編制上報。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位居全省第一。
——改革攻堅取得突破。制訂了《伊春重點國有林區改革方案》。政企合一區(局)公務員登記全面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順利開展。公務員職級與職務並行改革啟動推行。公車改革分步實施,取消公務用車361輛。伊林、旅游、供熱三大集團相繼組建,在體制機制創新上邁出實質性步伐。
——美麗伊春加速建設。改造棚戶區1.15萬套、農村危房1526戶、老舊小區17個。完成既有建築節能保溫118萬平方米。伊春火車站改造完成,伊翠鐵路改線主體完工、開通使用。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34公裡。中心城淨水廠全面建設,23座新建垃圾壓縮中轉站投入運營,醫療廢物處理廠改造完成,山河大道等主要街路景觀綠化一新。被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民生福祉持續提昇。15件民生實事有效落實。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省控指標。12.3萬廠辦大集體人員納入企業養老保險。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達標率、高考本科二表以上入段率分別高出全省25個和8個百分點。取消所有公立醫院藥品加成,林業中心醫院被評為『全國百姓放心示范醫院』。突出精准脫貧,分類實施『五個一批』工程,開展產業扶貧項目24個,落實資金3928萬元,9809人實現脫貧,階段性目標如期完成。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對我省兩次重要講話精神和對伊春的特指要求,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搶抓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機遇,創新實施『五大規劃』,加快發展『五大重點產業』,全力做好生態保護、經濟轉型、林區改革、城鄉建設、民生改善等重點工作,促進全市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
今後五年五項重點戰略任務
按照市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主要奮斗目標,今後五年政府工作將緊緊抓住以下五項戰略重點:
一是科學保護經營森林,在打造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上實現新突破。牢固樹立『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堅持保護優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確保森林總量不逆轉、生態環境不破壞。科學經營森林資源,促進資源良性增長,活立木總蓄積達到3.64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穩定在85%左右,著力建設木材戰略儲備基地,重點保護好紅松資源,打造中國最好的生態功能區,讓伊春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二是加快優化產業結構,在經濟轉型昇級上實現新突破。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做好改造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堅持『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做大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著力建設『一都一城三鄉』,即中國森林食品之都、國際森林生態旅游名城、中國林都北藥之鄉、中國實木家具之鄉、中國木藝之鄉,加快提高五大重點產業質量和效益,推動電子商務、會展物流、健康養老等現代服務業繁榮發展,提高二三產比重,促進經濟結構逐步優化,產業層次不斷提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創新驅動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堅持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著眼於增強生態功能、激發轉型發展活力和保障職工群眾利益,全面推進國有林區綜合改革,如期實現『四分開』。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非公經濟發展。加強科技創新,挖掘優勢資源潛力,推動產業轉型昇級。主動融入『龍江絲路帶』建設,擴大以對俄合作為重點的對外開放。
四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圍繞建設國際森林生態旅游名城目標,調整優化城鎮布局,集中發展中心城區和節點城鎮,著力建設一批森林生態符號鮮明的旅游小鎮。持續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功能,深入開展『美麗伊春』、『智慧伊春』建設,全面提昇城鄉環境品質,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 五是持續推動民生改善,在增進人民福祉上實現新突破。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大科技文教、衛生體育、住房交通投入力度,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強化社會保障,做到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掉隊,讓全市人民享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重點做好八項工作
一、切實提高生態建設質量。強化保護優先意識,以更高的標准、更嚴的要求和更實的舉措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全面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大力培育森林資源;抓好生態環境治理。
二、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堅持『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發揮比較優勢,精准施策發力,深入落實『互聯網+』戰略,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進一步推進經濟結構優化昇級。做大一產。著力構建現代農業『三個體系』,堅持走市場化道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寒地黑土優勢,把增加綠色有機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切實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做優二產。按照『五個要發展』,重點做好『三篇大文章』,推動工業發展提質增效。做活三產。加快推動生態旅游以及養生養老、休閑度假等生活性服務業創新昇級,積極發展會議會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金融服務、文化時尚等生產性服務業。
三、加快推動五大重點產業發展。以市場化、多元化、特色化為導向,深度開發綠水青山、冰天雪地『兩座金山銀山』,努力把優勢資源轉化成產品和服務。森林生態旅游業,重點抓好市場化經營、四季產品刻畫和黃金線路打造,加快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深入推動國有景區體制、機制和經營模式創新,培育壯大以旅游集團為核心的市場主體。森林食品業,重點抓好基地建設、產業鏈延伸和品牌塑造。統籌產業布局,擴大標准化基地建設規模,叫響『伊春小興安嶺大森林』綠色有機森林食品。北藥業,重點抓好試驗基地建設、標准化種植和就地加工。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中藥企業合作,建設藥材試驗基地,開展品種馴化和示范栽培,提高道地藥材就地加工能力,推進『醫養藥游』一體化發展,提昇北藥產業價值鏈。木業加工業,重點抓好產品檔次提昇、龍頭企業培育和市場開拓。堅持中高端定位,推進光明工業園二期和雙豐家具園建設,推動以『北沈香』為重點的根雕木藝產業發展,針對特定人群開展家具訂制、高檔家裝業務,開拓大城市市場,叫響『實木家具之鄉』和『木藝之鄉』,重塑傳統產業競爭發展新優勢。綠色礦業,重點抓好現有企業達產達效、產業鏈延伸和非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利用,堅持開發一點、保護一面、帶動全局,有序推動礦業經濟發展。
四、深入實施產業項目建設。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支橕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的重中之重,全年安排省市級重點產業項目44個,總投資191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5億元。推進投產項目達產。從嚴落實落靠項目包保責任,一企一策地解決投產企業水電熱、資金、運輸等生產瓶頸問題。推進在建項目投產。加大建設力度,確保按計劃完成投資進度和形象進度,全年在建重點項目力爭投產19個以上。推進招商項目落地開工。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決不上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大力開展實效招商,爭取引進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大項目6個以上。抓好項目謀劃儲備。圍繞國家政策導向、五大重點產業和優勢資源,拓展項目源,豐富項目庫。全年謀劃能夠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互動發展的重大項目125個以上。提昇園區承載能力。重點完善省級經開區基礎配套設施,推進翠巒園區建設『三年攻堅戰』,力爭入駐企業30戶。推進鐵力園區提檔昇級,力爭年內產業項目完成投資10億元。
五、深化林區綜合改革。積極穩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在體制機制上動真格,在更深層次上求突破。重點推進國有林區改革,按照『四分開』要求,加快完善改革方案,明確改革方向和路徑。
持續推進關鍵環節改革,落實『三去一降一補』改革部署,全面完成去產能任務,著力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著力拓展對外開發開放,積極融入『龍江絲路帶』建設,協調推動嘉蔭口岸早日恢復通關,推進跨境產業園、對俄互市貿易區規劃設計申報工作,鼓勵林業局及社會企業赴俄開展林農開發。加強與日、韓、芬蘭以及東北東部區域(12+2)等國際國內友好城市的聯系交往,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科技文化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鞏固歐美、東南亞等傳統市場,努力擴大合作領域和貿易規模。
六、加強城鄉建設管理。啟動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統籌推進中心城區、區局城鎮、場所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政與公共服務功能,加快建設『美麗伊春』,提高城市規劃水平,突出規劃的剛性約束,加強對道路節點景觀、建築造型、城市色彩的設計管理,保證城市風格協調,特色鮮明,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提昇城市管理水平。
七、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轉型發展,民生為要』,把民生工作放在財力投入首位,從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地方做起,讓民生工作更有厚度、更有溫度。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推進公辦幼兒園建設,強化省級重點高中教學管理,努力實現高考連增。穩步推進城市和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開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動,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健康伊春』建設,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社會保障,做好全民參保登記工作,加強困難人群救助工作,健全完善社會救助救濟體系,全面推開『救急難』制度。推動全民創新創業,重點推動林業富餘職工、大學生、科技人員『雙創』。加強林業富餘職工轉崗培訓,提昇就業創業技能。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支持市林科院、農研中心等科研院所與企業對接合作,鼓勵專業技術人纔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打開『綠色通道』,積極引進轉型重點產業緊缺人纔和高技能人纔。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強化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提高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提昇『平安伊春』建設水平。打好脫貧攻堅戰,嚴格按照『六個精准』要求,推進扶貧工作有序開展。 八、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今年是新一屆政府工作開局之年,各級政府要以更嚴的要求、更實的作風、更高的效能履職盡責,擔當起加快轉型發展的重任,建設人民滿意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改進工作作風,建設高效政府,以風清氣正的政府形象凝心聚力、推動發展。
今年要完成的十件民生實事
1、加大就業保障力度,安置困難人員托底就業,投入1854萬元,開發公益性崗位1500個。2、提高醫療救助標准,擴大救助范圍。救助比例提高到70%,年救助最高標准由3萬元提高到4萬元;將因病致貧家庭重病患者納入醫療救助范圍。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最高核銷額度提高1萬元。3、提高特困人員特殊供養標准,城市集中和分散供養指導標准分別達到13716元和9600元,農村集中和分散供養指導標准分別達到6720元和4704元。投入2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救助低收入群體。4、繼續實施安居工程,計劃改造棚戶區22225戶。其中,林業棚改12388戶,城市棚改9837戶。5、推進『暖屋子』工程,投資1250萬元,實施既有建築節能改造10萬平方米。6、完善城鄉社區基礎設施。新建、改擴建城市綜合服務中心3個(鐵力市、新青區、烏馬河區);新建、改擴建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2個(鐵力市、嘉蔭縣)。7、完善交通設施,方便群眾出行,新建市公路客運中心及湯旺河區、嘉蔭縣公路客運站。8、加強學前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市本級投入1200萬元,支持在伊春、烏馬河、南岔等6個區(局)新建6所公辦幼兒園。9、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基地建設,投資500萬元,完善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學校設施設備。10、進一步提昇教育信息化水平,投資1275萬元,為市本級51所義務教育學校建設錄播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