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2月8日訊 7日,記者從哈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金銀珠寶檢驗部了解到,去年共有2千餘名消費者前來檢測首飾,送檢人數比去年同期增加20%左右。據哈市質檢院金銀珠寶檢驗部主任房大民介紹,送檢首飾中有近2成存在問題,而這些問題飾品中近8成都是來自旅游景點、網購和珠寶展會。
案例1 2萬元買的蜜蠟吊墜竟是塑料做的
哈市王女士微信裡加了一個微商,因為對方賣的首飾都很好看,所以她沒少買,一般都是千元左右,買回來覺得都很超值。2016年5月,王女士看到對方發了一組蜜蠟吊墜的圖片,詢價後對方告知她售價2萬元,保真並附有檢測證書,同等貨色商場至少要賣3萬元。因為多次購買都沒有問題,所以王女士毫不猶豫地給對方轉了2萬元。收到蜜蠟吊墜後,王女士愛不釋手,一位懂行的朋友告訴她,看著不太對勁,建議她去檢測一下。檢測結果讓王女士大吃一驚,2萬元買的蜜蠟吊墜竟是假的,就連網上可查的檢測證書也是假的。
專家解讀假琥珀種類
據房大民介紹,近幾年市民送檢的琥珀越來越多,經過檢測發現,其中近4成都是假的。房大民告訴記者,琥珀包括透明的金珀、血珀、翳珀等和不透明的蜜蠟。目前琥珀仿制品主要分為三種:一是用塑料仿制,這些仿品尤為多見,且相當逼真;二是用柯巴樹脂、硬化處理過的現代樹脂仿制琥珀,通常用一些年代不夠的柯巴樹脂及一些煤礦產出的非松柏類的樹脂來充當琥珀;三是再造琥珀,也稱『二代琥珀』,一般是采用熔融法,即將琥珀碎屑加一些特殊化學物質和添加劑,通過高溫高壓進行熔化,冷卻後凝成大塊。這些仿制品以假亂真的程度只有依靠專業儀器檢測纔能甄別。
案例2在南非花3萬元買來1克拉合成鑽石
2016年8月,哈市孫先生和妻子跟團去南非旅游。在逛購物店的時候,孫先生和妻子看好一顆一克拉的鑽石,導游稱這麼大的鑽石國內少說要五六萬,因為馬上到二人的結婚紀念日,孫先生就花3萬元買下了鑽石。回國後,孫先生在朋友的提醒下把鑽石送去檢測,結果發現這顆鑽石不是天然鑽石而是合成鑽石,拿給懂行的人看,對方說這顆合成鑽石最多就值1萬元左右,就算是天然鑽石,這種級別的也只值一萬五千元左右。
專家提示買鑽石注意事項
據房大民主任介紹,合成鑽石與天然鑽石在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上完全一樣,因此不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消費者,肉眼都無法分辨,只有通過把鑽石鑒別儀和偏光鏡結合起來,纔能准確區分開來。一顆鑽石的品質要從重量、淨度、色澤、切工四個方面綜合考察。其中有一項低,鑽石品質就會隨之打折。
房大民還表示,在國外購買珠寶時,商家所提供的鑒定證書由英文書寫,有些消費者看不懂英文,以為有證書就有保障,其實證書上的內容極有可能是保護商家自身而非消費者權益的。消費者最好要求商家在發票或質量保證單上寫上是天然鑽石。
案例3逛珠寶展會花5800買到『玻璃翡翠』
2016年10月,哈市陳女士去外地玩,正好趕上珠寶展會,看上了一款冰種翡翠吊墜,標價1.2萬元,經過反復砍價,最終以5800元成交。有懂行的朋友說吊墜太透明了,沒有冰裂,看著像玻璃。陳女士起了疑心,來到檢測中心檢測。結果儀器一檢測,『冰種翡翠』露出了本色,竟是玻璃制品。
專家教你辨別『玻璃翡翠』
房大民介紹,市面上的翡翠飾品主要分為A、B、C三類。A類是只經過物理雕刻加工的天然翡翠,顏色亮度好,價格也較高;B類翡翠經過酸浸泡、注膠等人為化學方法處理,去掉了翡翠中的雜質,增加了透明度,使原本極差的翡翠變得乾淨通透。C類是最差的品級,這種翡翠本身沒有顏色,經過化學處理後可變顏色。房大民表示,檢測中出現問題的飾品,多是用翡翠B、C類、注膠石英岩等材質冒充翡翠A類,也有少部分翡翠飾品是玻璃仿造的。消費者購買玉石飾品時可用強光手電照射商品,如果發現內部有氣泡,則可初步斷定,該玉石是玻璃仿制的。
專家提醒
買珠寶
選有『三標合一』證書的
房大民提醒消費者,盡量到正規商場及品牌專營店購買珠寶。不要輕信商家的口頭承諾,要向商家索取權威珠寶鑒定證書,盡量選擇具有CMA(實驗室計量認證)、CAL(質量檢驗機構審查認可)、CANS(國家實驗室認可)『三標合一』證書。帶有CAL標識尤為重要。
此外,所有的珠寶玉石鑒定證書都是與實物一一對應,也就是一件實物一張證書,而且證書上應該有該實物的圖片及重量,證書反面除了有該機構具備的資質外,還必須有該鑒定機構的名稱、聯系電話、地址、網址等信息,消費者拿到證書時可撥打該機構的電話驗證證書真偽,或者登錄官網查詢。
房大民主任告訴記者,省消協在每個工作日發放10張免費檢測卡,消費者憑購貨憑證(發票或信譽卡)到省消協(哈市道裡區西七道街27號)可領取免費檢測卡(每人限一次),到哈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即可免費檢測(每人限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