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16日訊 2月11日農歷正月十五,記者走進黑龍江泉林生態農業(佳木斯)有限公司,巨大的秸稈收儲場上,轟鳴的鏟車鉤機把一捆捆秸稈碼成一座座泛光的『金山』。最先投入生產的生活用紙加工車間,12條全自動化生產線全線開動一天能生產紙抽10餘噸。
公司副總張宏纔告訴記者:『現在是客戶掐著訂單來排隊,產品供不應求。』和張宏纔一樣,家在山東總部的同事在農歷大年初五都趕回佳木斯上班了,300多位一線工人和設備調試員春節根本沒放假,一切都是為了實現3月份一期項目全線投產而和時間賽跑。
黑龍江泉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是山東泉林紙業有限責任公司的下屬子公司,一期項目總投資25億元,年處理秸稈60萬噸,年產20萬噸秸稈本色漿、20萬噸本色生活用紙、30萬噸黃腐酸有機肥,配套8萬千瓦發電機組。達產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利潤2億元,稅金1.5億元,安置就業1500人。已經開建的二期項目總投資155億元,年處理秸稈350萬噸。兩期工程完成後可安置就業8000人。
巨大的體量和效益預期,讓這家企業自2013年9月落地佳木斯後就成為全市人民矚目的焦點。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將此列為全市首要工程來抓,幾任市委書記、市長每周過問一次項目進展,還成立了項目指揮部,策劃、協調、組織推進,政府『跑腿』,項目加速。公司辦公室主任韓兆輝介紹:『在集團20多家子公司中,進駐佳木斯的公司是政府支持力度最大、推進速度最快的。此外,政府還為企業職工解決住宿問題,為山東來的職工子女上學提供便利……這裡讓投資者感到了家的溫暖。』
隨著項目的快速推進,一個以秸稈全元素高效利用為核心的新型農業循環經濟鏈條也逐步拉開。
家住佳木斯郊區蓮江口鎮的王亮最先嗅到泉林帶來的商機。2014年他開始嘗試秸稈回收業務,從一臺秸稈打包機做起,到現在已成立了擁有8臺打包機的專業合作社。『去年收儲8000噸,每噸平均賣500元,去除費用淨收入70萬元』。隨著泉林一、二期陸續達產,對秸稈的需求量不斷加大,『我今年已開闢了另外一個6萬平方米的儲存場地,年收儲能力將達到3萬噸以上。』王亮說。
黃腐酸有機肥是泉林秸稈利用的創新突破。他們采用世界首創制漿黑液處理規模化制取肥料技術,在國內開創了化學法制取黃腐酸的先河。實驗證明,短期施用黃腐酸肥可減少化肥用量10%以上、減少農藥用量30%,長期施用可減少化肥用量30%~50%,每畝可增產50公斤以上,對落實『三減』政策,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具有重要意義。
泉林秸稈綜合利用帶來的環保效益更加可觀。據介紹,公司年處理400萬噸秸稈,若全部焚燒,將產生約720萬噸二氧化碳,同時增加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生成大量白色固體,以致降低空氣能見度,形成霧霾。3噸秸稈可生產1噸秸稈本色漿,1噸秸稈本色漿可替代4立方木材,公司年利用400萬噸秸稈生產140萬噸秸稈本色漿,相當於50萬畝森林免遭砍伐,這些森林能多吸收1000萬噸二氧化碳,釋放900萬噸氧氣,同時減少4400萬噸溫室氣體排放。
泉林模式從挖掘『原字號』入手,開發『新字號』動能,打開了以秸稈為經緯的循環經濟大門,從源頭上解決了秸稈難題,讓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生態增優。作為山東泉林總部在外建設的規模最大的分公司,未來三期工程若全面投產,可吃乾榨淨佳木斯及周邊300公裡范圍內的900萬噸秸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