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9日訊 『家興人興事業興,福旺財旺運氣旺』。正月初七過後,從城市到鄉村的店鋪又開始開門納客,春節時貼上的對聯在早春的微風裡飄來蕩去。
楊斌是林甸縣農民,7年前跟著父親來大慶打工,一個月收入2000多元。如今,已經娶妻生子的他,為了多賺些錢養家,這個春節沒回老家過年,而是在大慶租了一間房,把母親與妻兒接了過來一起過年。據楊斌講,在林甸縣農村,他家有10畝地和一棟新蓋的大磚房,等錢賺得差不多了,年齡再大些時,自己回家做生意。
楊斌的這種想法正吻合了大慶市拉動農民創業的做法。去年,大慶市把農業工作重點調整到農民創業上來,目前全市創業戶數2.4萬多個,參與創業人數6.8萬人,拉動就業11.8萬多人。其中,第一產業創業戶數1.1萬個,參與創業人數3.1萬人,拉動就業5.4萬人;第二產業創業戶數0.45萬個,參與創業人數1.9萬人,拉動就業3.6萬人;第三產業及其他創業戶數0.85萬個,參與創業人數1.8萬人,拉動就業2.8萬人。
記者在市農委了解到,大慶市以新型經營主體、務工有成人員、農村經紀人、農村專長人員等四類人群為重點,圍繞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種植業結構調整、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非農經濟四個創業板塊搭建平臺、傾斜政策、強化服務,優化農民創業環境,拓展農民創業渠道。
肇源縣的司秀艷,從20多年前身無分文的『裁縫妹』,如今成了擁有千萬元產業的農村合作社的『一姐』。在她的帶動下,合作社入社成員擴大到全縣百餘個自然屯,耕地近10萬畝。合作社業務范圍,也拓展到了農業生產資料的研發、集體購買,農資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研究、示范、推廣、指導及市場信息的交流,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儲藏等各個方面,成為農村婦女的樣板,人們真心地把她戲稱為『合作姐』。司秀艷出名了,找她『種』錢的人越來越多。
在農村,典型的力量有著相當的魅力。為啥?典型就是農民『抓』錢的一個標杆。為了強化典型培育,大慶市制定了農民創業典型培育計劃,逐級分類培育農民創新創業典型。目前,全市在領辦創辦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農產品銷售和農業科技服務,經營農業專業園區、生態旅游農業、農機服務實體、轉化農業科技成果和創辦經濟實體等方面培育扶持60多個創業典型。
靠養狐貉走上富裕路的杜爾伯特縣泰康鎮張華翠,她家每年的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令同村的姐妹們羡慕不已。
『翠,我們也想讓你幫幫掙點錢,行嗎?』『好哇。』沒想到,當一些人試探性地向張華翠取經時,她卻把養殖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大家。不僅如此,凡是養殖戶有事,無論路多遠她都隨叫隨到。
村民劉星的母親常年有病,張華翠免費為他們的母狐人工授精,並經常到家中進行指導,使劉家的養殖業獲得了成功,實現了當年脫貧。不僅劉星得到過她的幫助,一些下崗職工、困難、殘疾人等也得到她的幫助,先後賒給困難戶種狐貉100多只,扶持他們脫了貧。在她的帶動下,周邊群眾發展起了狐貉養殖業,並且規模逐漸擴大。多的年收入達30萬元,少的也在2萬元左右。
為了把創業正能量的火炬傳遞得更遠,今年大慶市將創新拓展創業渠道。以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統領,緊緊依托糧食、果蔬、畜牧產業發展基礎,重點突出糧食規模生產、畜牧標准養殖、棚室專業經營、做大林下經濟、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物流銷售、旅游休閑農業、境外農業開發、農村公共服務、城市服務需求等10個方面開展農民創業。積極引導農民立足本地農業資源,創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水稻、雜糧、乳品、瓜子、烤煙等特色優勢產業農產品加工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