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26日訊 2月21日,黑龍江江面零下30多攝氏度,寒風刺骨。而在黑河中俄黑龍江大橋中方一側的施工現場,十餘臺起重機、挖掘機忙個不停。幾位工人站在一個剛完成的鑽孔樁周圍,用力地把一個大大的鋼筋網徐徐放落到裡面……冷氣在工人臉上結了一層白霜。
黑河中俄黑龍江大橋是中俄兩國共建的跨界江大橋。大橋項目於去年12月24日奠基,經過一個月時間的籌備,1月22日,中方一側工程正式進入大橋主體的施工階段。『黑龍江大橋項目中方部分共有八個承臺,要建成125個擴底鑽孔樁,冬季施工階段要完成62個,今天已經完成了第46個。』龍建路橋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大橋項目副經理史偉鑒介紹,現在正進行主橋一號墩和二號墩的打樁施工,給鑽孔樁埋設鋼筋網以防塌口。打樁作業的前期工作是破除凍土層、築島建設,早在3、5天前就已完成。
冬季施工最大的難題就是低溫作業。記者在現場看到,幾乎所有的材料都要經過實驗室的檢測纔可運送到施工現場。為了保證施工材料的溫度標准和施工標准,除了組建具有監控全程施工能力的實驗室,龍建公司還建起了全保溫混凝土拌合站、鋼筋加工車間及五個供暖鍋爐。大橋項目總監李昶說:『水上橋梁施工受制約多,必須要考慮到結冰期和汛期的影響,這裡施工前要把所有鋼筋、砂石等原材料都進到暖棚裡,就是為了保證混凝土出罐溫度和入模溫度10攝氏度以上,纔可實現低溫施工的標准,保證低溫施工的質量。』
『黑龍江大橋的計劃使用期100年,而且是中俄兩國合建項目,質量問題絲毫不能懈怠。』李昶說,在施工前一個月,他們和俄方就開始了中俄聯測工作,聘請國內權威專家、使用先進的高精度儀器,目的就是要統一兩國的施工標准、測量控制網,達到最後中俄雙方橋體無偏差、零失誤合龍;在施工工藝上進行創新,采用了國內很少使用的變截面擴頭樁工藝,更大程度上減少壓強、縮短施工長度,提高穩固性。建立的質量安保體系,確保嚴格的施工程序和工程報驗程序正常履行,每道工序都有事前、事中、事後檢查。『做到工藝是國內先進水平,管理是最高水平,更大可能解決質量通病,確保工程百分之百優良!』
和大橋的施工質量一樣,建設者們也在承受著極寒的考驗。『在施工這段時間正是黑龍江最寒冷的日子,夜裡的最低溫度可達到零下50攝氏度左右!』項目安全部部長呂德群介紹,從開工到現在,工地一直是24小時作業,機械開了就不能停,因為預熱還得需要5、6個小時的時間,所以歇人不歇工,工人三班倒。『搶時間、搶工期只能這麼做。』150名建設者們就這樣在極寒的黑龍江江面上奮戰了整整一個月。
據介紹,到4月末,冬季施工結束,中方側四個橋墩的鑽孔樁將全部完成,之後將在鑽孔樁上安裝承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