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王春穎)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生態受到破壞、農產品質量下降、環境污染加劇、危害人類健康、消耗大量能源資源等種種弊端,應該引起警醒。全國人大代表董配永建議,大力發展養殖業,解決農家肥投入不足的問題,並提高綠色有機產品收購價格,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

全國人大代表董配永。
董配永表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好成果是生產綠色有機產品,最大效益是億萬中國人的生命健康。他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農產品生產方式的轉變,就是要由過度消耗資源能源向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轉變,由保證『量』的供應向滿足『質』的需求轉變,由只管溫飽向追求健康轉變,核心還是以生產綠色安全的農產品來保證生命健康的問題。
『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生產,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我特別激動』,董配永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發展傳統生態農業,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提供了良好機遇,開拓了廣闊空間。『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人們對綠色有機食品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全國各地也湧現出了一大批發展傳統生態農業、生產綠色有機食品的典型,越來越多的農民從中嘗到了甜頭,』董配永代表說,良好的政策環境、強烈的市場導向和成功的生產實踐,都為生產綠色有機產品提供了良好機遇,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開拓了廣闊空間,是下定決心,堅定信念,甩開膀子加油乾的時候了。
董配永代表表示,要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有機肥替代化肥的試點入手,恢復和推廣傳統生態農業,從源頭上促進農業供給成果的生產方式向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轉變。可通過大量施用農家肥,發展傳統生態農業,促進農業供給成果的生產方式向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轉變,解決『沒有化肥種不了地,化肥少了打不出糧』痼疾,確保生產出安全可靠的農產品。
董配永代表建議,要大力發展養殖業,解決農家肥投入不足的問題,提倡和鼓勵億萬農民、社會力量大力發展養殖業,收集好人畜糞便等有機肥源,搞好秸稈還田,加快生物有機肥的研制推廣步伐;目前國家財政對種地的補貼項目進行必要調整,把有的補貼調整到鼓勵農肥投入上來,國家應制定出臺耕地培肥制度,對積極使用有機肥的農民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建議提高綠色有機產品收購價格,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對施用農家肥的產品搞好全程監管,提高收購價格,促進農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