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11日訊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推進農產品標准化生產和品牌創建,打造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面對傳統農業品種沒有價格上優勢的現狀,如何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省全國人大代表紛紛建言,應保護寒地黑土資源,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讓農民轉變觀念,主動面對市場,打『特色』農業牌,讓『龍江綠』芳香四溢。
黑土為『基』建立保護機制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省全國人大代表蘇艷霞說,分布在『兩大平原』的寒地黑土是中國未來最具價值的糧食安全後備保障根基,黑龍江省糧食品質好產量高與寒地黑土有直接關系,這是農業良性發展的根基。她認為,保護寒地黑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水利、林業、農業、環保、國土、發改、財政等多個領域及國家和地方政府不同層面,當前尤其要結合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工作,多策並舉拿出可靠可行的具體保護措施,建立完善的體系和形成有效的機制加以綜合治理。可以通過實施土地修復重大工程、強化水土流失治理、推廣耕地質量提昇技術、增加有機肥料投入、提高科學施肥水平等措施,因地、因土制宜,保護黑土地安全。
蘇艷霞建議,強化國家對寒地黑土保護投入的責任主體地位。建立國家寒地黑土保護基金,加大國家投入力度,整合耕地保護項目資金,加大對寒地黑土進行綜合治理的科技投入,進一步提高黑土資源保護的科技貢獻率。同時她建議加強黑土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的國際間研究與合作,更多地利用先進、成熟的黑土保護技術,加快黑土資源保護和利用步伐。
我省全國人大代表高春艷建議,建立農地增施有機物料的補貼政策體系,實施以綠色為向導的農業補貼政策。設立財政補貼專項,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場地化造肥。她認為,秸稈資源和畜禽糞尿資源是發展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的重要有機肥源,支持新型農業主體探索秸稈腐熟還田、粉碎還田、覆蓋還田,糞肥堆漚還田的新模式。她建議,設立財政補貼專項,支持種養大戶帶動農牧結合、種養循環。探索過腹還田,過腹增值,實現農業資源有效利用的新途徑。設立財政補貼專項,開展施用有機物料入戶補貼,通過有效的資金撬動,讓有機物料的投入成為農民自覺的生產行為,探索鼓勵農民自願用地、養地相結合的新方法,以保護珍貴的寒地黑土資源。
扶『優』扶『特』以市場需要為導向
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孫斌認為,農戶要學會面對市場,少數人種植多數土地,多數人離開土地從事二三產業。農戶不能在短期效益的環境下看待目前形勢,要解放思想,學會面對市場、進入市場和轉移離開土地,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和自身努力下快速融入到一二三產業融合中。
高春艷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產品需求的多樣化、高端化、品牌化、差異化,要求農產品盡可能做到營養保健,因此,她建議,農民可選擇種植如沙棘果、藍莓、樹莓、木耳、蔬菜瓜果、白瓜子、雜糧雜豆等。她說,近幾年這些特色種植規模不斷增加,用農業領域的新潮概念可稱之為『功能農業』,供給側需求呈上昇趨勢。
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周有財說,我省是中醫藥資源大省,可依托地域內的資源和生態優勢,種植防風、刺五加、平貝、北五味子等幾十種市場稀缺的中藥材,利用本地資源,采取藥藥兼種、藥糧兼種、藥樹兼種等種植方式,促進農民增收。
我省全國人大代表付華廷說,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不止一條路可走,有很多條路可選擇,賣健康、賣安全、賣生態、賣環境,這是市場所需要的,農產品應走綠色有機之路。
加大投入健全農業綜合配套體系
我省全國人大代表那輝說,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也需要水利設施為保障,但水利工程投入巨大,單純靠地方來完成存在許多困難,希望國家、省市給予政策傾斜。周有財建議,建立中藥材生產扶持資金,加大對中草藥種植產業的扶持力度,以推進我國中草藥種植的規范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我省全國人大代表李培忠建議國家把黑龍江省農業作為國家綠色食品生產示范基地,並給予政策上的支持。我省全國人大代表譚志娟認為,發展棚室蔬菜,以棚室經濟為拉動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北菜南運』可拓展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市場,但在北菜南運過程中,遭遇的最大瓶頸就是運輸問題,為此,她建議加大對冷鏈物流的投入,讓『北菜南運』的物流體系更加健全,更加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