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我省全國人大代表暢談龍江畜牧業發展 :讓龍江『大牧場』煥發活力
2017-03-14 07:41:0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薛立偉 閆紫謙 董新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14日訊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畜牧業日益成為我省發展的重點產業。去年以來,我省大力推動畜牧業發展,在已建成182個單體存欄1200頭奶牛場基礎上,又投入43億元,拉動社會投資201億元,建設300頭以上規模奶牛場146個、300頭以上規模肉牛場210個、3000頭以上規模生豬場197個。如何在畜牧大省的基礎上實現轉型昇級,推進龍江向畜牧強省發展,兩會期間,我省全國人大代表紛紛發表觀點,暢談我省畜牧業發展話題。

  提高『產出來』的水平 打造高品質產業基地

  『黑龍江是我國畜牧業大省,能夠為全國提供標准高、質量好的原材料,是基礎牢固的綠色食品基地。從當前整體形勢看,大農業、大畜牧為我省產業發展以及產業鏈昇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王景海代表說。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在甘南縣,大型的奶牛場規模為3000多頭,中型的奶牛場規模為1000多頭,小型的奶牛場規模為200多頭,實現了飼養、配藥、擠奶等統一集中管理。該縣其他畜牧業也實現了規模經營、統一加工,養豬場最小規模為1000頭,養雞場最小規模為10萬只,並且配置統一的飼料場,促進了畜牧業生產的集約化、規范化,推動了新型工業化進程。

  『甘南縣引進龍頭企業拉動,大力發展標准化規模養殖,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強化科技創新和精細化管理,不斷促進產業發展。』有的代表建議,養奶牛要配套奶粉廠,養肉牛要配套屠宰場,養豬要注重深加工,要形成飼養、配方、屠宰、分割等產業鏈條。目前,甘南縣根據市場需求,還准備向肉驢飼養和加工等產業發展,不斷提高『產出來』的水平。

  做強畜產品加工業 實現全產業鏈發展

  我省畜牧產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方向,大力推進全產業鏈項目建設,構建現代畜牧產業體系。

  『當前,乳業和畜牧業聯系非常緊密,特別是和奶牛養殖業的關系密不可分。黑龍江資源遼闊,農業土地較多,原料從農業種植逐步向畜牧業轉移,拉動了畜牧產業發展,畜牧業向乳制品業提供原料,延伸產業鏈,既能夠加速農業結構調整,又能夠通過過腹增值,使基礎工業、食品工業產業,由低效益產業向中高效益產業結構轉化。』王景海介紹,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在穩定畜牧奶源價格上,像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樣的本地龍頭企業發揮了很大作用,保證了奶源的按期收購,保證了畜牧業成本不受損失,穩定了黑龍江的畜牧產業,為今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對於畜牧業如何更好地實現全產業鏈發展,王景海有自己的觀點。他說,我省農業在改造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上,離不開大農業的基礎原料,離不開基礎產業,都要以原材料的供應來滿足市場需求。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我省的『老字號』、『原字號』如何讓全國消費者認可,產品結構能否適應新型消費結構需求,推動供給部分的發展,就需要龍頭企業發揮作用。他建議,要提昇科研隊伍的能力,按照國際化新型供給要求,調整自己的產品,讓新型產品適應新業態、新發展。在改造昇級『老字號』的過程中,解決企業體制機制問題,由傳統體制機制向現代體制機制轉化,把企業改造成適合國際國內市場發展要求、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新型產業。在整個產業鏈上,企業要做具有競爭能力的產業,包括飼草、飼料、糧食、養殖業以及加工業需要增加附加值的部分,拉動龍江整個產業鏈發展。要解決在體制改革以後產品供應鏈的外環問題,比如產業配套、智能化昇級,實現產業鏈在每個環節都能產生新的附加值,而不單單是加工產業這一部分。

  實施種養結合 推動畜牧產業綠色發展

  目前,我國畜禽養殖正由傳統分散養殖向適度規模養殖、由粗放經營向標准化和商品化經營、由家庭副業向獨立產業轉變。隨著畜禽規模養殖業和區域畜牧業的迅速發展,糞污的產出量也在不斷增加。

  『要實施種養結合,加強黑土地保護,把集中規模飼養、適度規模牧場、合理飼料用地等方面相結合,實現生態良性循環,推動畜禽糞污綜合治理與資源化利用。』有的代表建議,要鼓勵和扶持糞水還田利用,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生態化的糞水處理原則,徹底解決養殖糞污污染,培肥地力、改良土壤。要鼓勵和扶持對固體糞便肥料化利用,按照提高糞便利用率、發展綠色食品的方向,積極利用牲畜固體糞便生產生物有機肥,克服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破環等弊端,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發展。要鼓勵和扶持畜禽糞便能源化利用,在大中型畜禽養殖場建設糞污綜合利用工程,實現能源化利用,從根本上解決糞污的污染問題。

  『畜牧產業將來還有昇級的空間,產品結構調整需要一個過程。』王景海建議,企業應該迎頭趕上,發揮主觀能動性,提昇內生動力,提高產品質量,補足缺點、整合資源、借助外力加速發展。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2017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