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白鵝曲項『循環鏈』 脫貧路上盡開顏
2017-03-20 10:36:40 來源:東北網-佳木斯日報  作者:石岱鑫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0日訊 『嘎嘎嘎……』晨光裡,佳木斯市湯原縣竹簾鎮竹興社區的鵝棚裡,高博正在撿拾一枚枚鵝蛋,依靠養種鵝一家人實現脫貧的故事就是從這裡傳播出去,並帶給身在貧困中的人們以希望。

  『去年是第一年嘗試著養種鵝,同樣養三個月,如果按照商品鵝出欄的話,咱這鵝的增重量比其他品種大多了,鵝雛的成活率達到80%至85%。去年出欄2000只,我養的鵝比一般鵝能多賣10元錢呢!』去年到外地考察後,高博引進了揚州的種鵝品種『三朵花』,一年的養殖見到效益,高博的熱情更高了。

  生活總是在危難過後,予以人希望。高博今年37歲,之前做過生意,一次車禍後抑郁成疾。生活的重創使他對未來失去了方向,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村裡養鵝的農戶們搞得還不錯,『搞養殖把技術學起來!』高博開始考慮養種鵝。

  『不是那次車禍我也不能養鵝,右半邊身體不能吃力,我這也算是殘疾人創業。老養殖戶們都是養殖商品鵝,他們不願意冒險去養種鵝。我想讓利潤空間更大,這纔有了養種鵝的想法,沒想到一試還成功了。』現在的的高博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養殖業就是個精心的活兒,經常住在鵝捨裡,保護鵝雛正常成長。室溫保持在30多攝氏度,隨著室外溫度的變化,平均每兩三天降1攝氏度左右。』越來越專業的高博有著年輕人的開闊思維。

  『大多數人說不用喂得太久,我不這麼認為。喂的周期越長,多張一斤肉要比糧食更值錢。淘汰的種鵝可以當商品鵝賣,比普通商品鵝斤兩重還貴。去年我賣的商品鵝,每只效益能達到110元了,收益在5萬元左右。雖然搞養殖纔第二年,價格在高於其他人的同時,還供不應求呢!』高博的種鵝養得風生水起。

  眼看著種玉米的前景越來越不樂觀,但在高博的鵝捨裡,玉米的作用遠超於以往。

  『我嘗試著用一種新型綠色循環鏈式種養殖方法,就是種綠色玉米,鵝能在玉米地裡放牧、吃草、吃玉米葉,種養兩不耽誤,每天能省一頓飼料錢。這樣既節約飼料成本,還降低了生病機率,打算明年繼續搞這種生態養殖。』高博指著廠房旁的一片空地告訴記者。

  高博的3000多平方米的廠房裡,現在母鵝將近600只,公鵝100多只,力爭達到公母鵝配比1?5.5的比例,2000多只鵝年產蛋量至少能達到2萬枚。本村的4戶貧困戶在廠房裡打工。有一戶就住在廠房裡,每個月收入能達到2000元。

  『縣裡提倡種鵝養殖業,今年,政府給每個鵝棚補貼3000元,支持「鵝玉」經濟,我的兩個大棚達到600多平方米。養鵝之初,鎮政府領導就幫忙尋找鵝苗,考察到好的地方會帶我去參觀學習,貸款、防疫方面上更是幫助我協調聯系,保證藥品真實性,一步一步幫助我起步,現在把鵝放到網上賣,還指導我們如何運營。』高博始終心存感激之情。

  『明年,我打算在出欄量上達到1萬只,在微信上自己做一些銷售,准備把鵝蛋做一些包裝樣品盒,放到網上去賣。』在縣鄉鎮各級政府部門的協調幫助下,高博已經把他的種鵝注冊了『草旺鵝』商標,並且在縣電子商務平臺上做銷售,全國各地的人都可以買到他的鵝產品。

  高博是竹簾鎮擴大鵝養殖規模,推進『鵝玉』經濟發展,精准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成功典型。

  竹簾鎮黨委副書記任志慶告訴記者,竹簾鎮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中,以發展『種養』循環為重點,依托新發鵝養殖專業合作社,擴大大鵝養殖規模,推進『鵝玉』經濟發展,全鎮大鵝養殖數量爭取增加到15萬只。與此同時,還將在脫貧攻堅戰中做到更加精准細致,依托大鵝養殖業,采取『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帶動貧困戶通過養殖大鵝增收脫貧。

  記者短評

  精准扶貧要抓住特色產業

  習總書記講『脫貧過程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我市在這場脫貧的戰役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從精准識別,到精准各自的特點、發展優勢產業扶貧,成功地帶動脫貧戶走上了致富路。

  由不少脫貧農戶身上可以看出,特色產業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不僅值得提倡,更值得思考。不受市場的限定,找准優勢,打好基礎,做出特色,打出品牌,讓『小切口』商品經濟在大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這是精准扶貧脫貧的一條可復制之路。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