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21日訊 最近,國家教育部提出要在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我們對1931年至1937年的6年局部抗戰研究和宣傳不夠,以致很多人習慣於『八年抗戰』的提法,而對『十四年抗戰』的概念不甚了了。在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指出,7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和平的陽光再次普照大地。東北抗戰是6年局部抗戰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東北抗日軍民,反日寇反奴役爭取民族解放,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認識東北抗戰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有利於人們全面了解中國抗日戰爭發生、發展的整個歷史進程,進而有利於認清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利於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是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重要環節。
一、東北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認識東北抗戰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必須把它放到當時的國際環境中去考察。20世紀二三十年代,意大利、日本和德國法西斯先後粉墨登場,把世界一步步拖進戰爭的深淵。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法西斯侵略戰爭的先河。1935年,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不宣而戰。1936年,德、意法西斯武裝乾涉西班牙。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同年,日本偷襲珍珠港。
『九一八事變』後,美國、蘇聯對日本采取姑息、妥協政策。美國表面上保持中立,暗地裡繼續向日本銷售軍火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2年底,美國向日本供應了1.81億美元的軍火。對於『美國為什麼繼續向日本輸送廢鋼鐵』的疑問,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回答是:『我們當然知道,給日本一塊廢鋼鐵就等於幫助日本殺死一堆中國人。可是事實上,包括那些議員,我們都是在討好日本。我們討好日本為的是爭取時間,來建設一個頭等的海軍、頭等的陸軍和頭等的空軍。』蘇聯也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這些都助長了日本的侵略氣焰。
從『九一八事變』的第一天起,東北的軍民就進行了英勇的武裝抵抗。在僅僅半年的時間裡,由東北愛國官兵、工人、農民、學生、愛國知識分子直至部分愛國綠林英雄組成的各種形式的抗日義勇軍就發展到30多萬人。在東北154個縣中,有義勇軍活動的達到93個。而1931年11月初發生的齊齊哈爾江橋保衛戰,是東北抗日有組織具規模的第一戰,具有重要歷史地位。東北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它比埃塞俄比亞抗擊意大利法西斯戰爭早4年,比西班牙反對德、意法西斯戰爭早5年,比波蘭反對德國法西斯戰爭早8年,比蘇聯衛國戰爭和美日太平洋戰爭早10年,表明中國率先打起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大旗,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對此,羅斯福曾公正地指出:『中國人民在這次戰爭中是首先站起來同侵略者戰斗的。』
東北抗戰不僅開展時間最早,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序幕,而且堅持時間也最長,直至抗戰的完全勝利。從『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東北軍民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孤軍奮戰,用簡陋的武器同裝備精良的日偽軍苦斗,消滅了敵人大批有生力量。僅據日方的統計,從『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末,日本關東軍的傷亡人數為:戰歿者4200人,傷病者17.13萬人。1936年至1937年9月,日軍死傷2662人。全國抗戰爆發後,東北抗聯各部開展了積極的游擊戰爭,破壞了敵人的經濟、軍事設施,擾亂了日軍侵華的後方基地,使數十萬日軍滯留東北,不能入關南下,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對此,毛澤東予以了高度評價:『我們東北抗日義勇軍能夠進行繼續英勇的抗日斗爭。敵人的報紙都承認東北義勇軍已使敵人損失「十萬以上的生命和幾萬萬的金錢」,並使日本帝國主義不能很快地侵入中國內地。雖然他們還未取得徹底的勝利,可是對於國家、民族已有了巨大的幫助。』東北抗戰對全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都有重要影響。
二、東北抗戰促進了全民族抗戰精神的形成
『九一八事變』使中日民族矛盾上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抗擊侵略、救亡圖存迅速成為中國社會各界愛國人士的共同意志,全民族的抗戰精神開始形成。
1931年10月,在遼寧省清源縣成立的抗日武裝『血盟救國軍』的『軍歌』唱道:『起來,不願當亡國奴的人們,用我們的血肉喚起全國民眾。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奮起殺敵。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起來!起來!起來!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戰斗!戰斗!戰斗!戰斗!』另外兩支抗日武裝『東北國民救國軍』和『遼寧民眾自衛軍』的布告和誓詞中也有這樣的詞句:『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哪能甘心做亡國奴』『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往前衝,用我們的身軀築起長城』。歌曲和誓詞道出了東北愛國民眾的共同心聲,也同後來的《義勇軍進行曲》非常相近。正是東北抗日武裝和『一二八』抗戰、長城抗戰將士的誓言和壯舉,激發了田漢、聶耳的創作熱情,於1935年完成了舉世聞名的《義勇軍進行曲》。歌曲在當時城市鄉村、國內國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到處傳唱。
抗聯老戰士李敏回憶:『《義勇軍進行曲》這首著名的歌曲,很早就在抗聯隊伍中傳唱,激勵著千千萬萬抗聯戰士。記得1939年農歷正月初一黎明前夕,在寶清縣鍋盔山,我們被敵人重重包圍,激烈的戰斗開始了。當時,苗司務長等同志犧牲。在這敵強我弱、敵眾我寡、彈盡糧絕的危險時刻,杜指導員、黃成植同志領我們高唱:「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這歌聲震撼了敵人,增添了我們的力量。唱起它忘記了我們遠離黨中央在這裡孤軍奮戰的處境,眼前浮現的是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日軍進行殊死戰斗的場面,我們感到完達山脈鍋盔峰就像萬裡長城的一座堡壘,要堅守著祖國的碉堡,絕不後退。抗聯隊伍所經歷的驚心動魄的戰斗是數不勝數的。在戰斗和行軍中,我們都吟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前進!前進!」它陪伴和激勵我們,直到抗戰的最後勝利。』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即忠貞報國、勇赴國難的愛國主義精神;勇敢頑強、前赴後繼的英勇戰斗精神;堅貞不屈、勇於獻身的不畏犧牲精神;不畏艱苦、百折不撓的艱苦奮斗精神;休戚與共、團結御侮的國際主義精神。說到底,就是《義勇軍進行曲》即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唱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的精神,給了全體中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抗日戰爭所形成的全民族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前所未有的昇華,東北抗戰對抗戰精神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東北抗戰凸顯了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大批東北軍和國民黨軍政要員撤入關內,國民黨政權繼續堅持『攘外必須安內』的誤國方針。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首先高舉起武裝抗日的大旗,肩負起民族解放先鋒的歷史重任。在『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就發表了《為反對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20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一批優秀的共產黨員從全國各地奔赴東北,中共滿洲省委也由已被日軍佔領的沈陽遷到哈爾濱開展工作。省委對抗日義勇軍的斗爭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和援助,僅從1931年末到1933年初,派往義勇軍工作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互濟會和反日會成員就有100人以上,同時著手創建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1933年,中共滿洲省委積極貫徹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共中央名義發出的『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在東三省組織反日統一戰線。到年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各地游擊隊已經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要力量。到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到11個軍,3萬餘人,同日偽軍進行了大小數千次的戰斗,開闢了東南滿、吉東、北滿三大游擊區。在殘酷的斗爭中,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大半戰死,其中軍以上乾部數十人,師以上乾部150多人。在東三省這塊英雄的土地上,出現了楊靖宇、周保中、趙尚志、李兆麟、馮仲雲、李延祿、魏拯民、王德泰、宋鐵岩、許亨植、李延平、陳榮久、汪雅臣、陳翰章、趙一曼、冷雲等民族英雄,他們都是共產黨員,成為東北抗戰的中流砥柱,其行為和精神彪炳史冊,光耀中華。
四、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還原抗日戰爭全過程
1949年5月,毛澤東在親筆手書的電文中指出:『抗聯乾部領導抗聯斗爭及近年參加東北的斗爭是光榮的,此種光榮斗爭歷史應當受到黨的承認和尊重。』確立『抗戰十四年』概念,完整還原了抗日戰爭的全過程,真正體現了對6年局部抗戰歷史的尊重,對在6年局部抗戰中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的尊重。進一步認識東北抗戰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是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一個重要方面。
要大力加強宣傳教育,使人們深刻認識『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客觀依據和重大意義,深刻認識東北抗戰和抗聯精神的特殊歷史地位和作用。宣傳教育要重點抓好『四進』,一是進黨校,讓乾部知道;二是進學校,讓學生知道;三是進媒體,讓社會知道;四是進革命老區,讓老區人民自己知道。特別是首先抓好對乾部的教育和宣傳。
要把抗聯精神同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共同作為黑龍江精神的主要代表。以往談及黑龍江精神,通常只提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而很少把抗聯精神同這三大精神共同作為黑龍江精神的主要代表提出。這不利於抗聯精神的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東北抗聯的歷史作用和抗聯精神的弘揚。早在2009年他任國家副主席到黑龍江考察工作時,就曾專程到東北烈士紀念館參觀和了解情況。2016年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他又明確提出:『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激勵了幾代人。今天,我們仍然要用這些精神來教育廣大黨員、乾部,引導他們發揚優秀傳統,在全社會帶頭弘揚新風正氣。』如前所述,東北抗聯精神在中華民族精神的昇華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的重要意義,則可以從基辛格的一段話中看出來: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因此,把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作為黑龍江精神的主要代表,更能體現黑龍江精神的典型性和先進性,更能凸顯黑龍江精神的歷史價值和全局性意義,更能提振全省人民的精神風貌。
要加強東北抗聯紅色資源的挖掘、整理和利用。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抗聯老戰士和熟悉抗聯老區的群眾年齡越來越大,一些抗聯的遺址、遺跡保護不力,已經或正在消失。全省抗聯研究人員數量不足且分屬不同單位,難成合力。東北抗日聯軍共建11個軍,其中除第1軍、第2軍活動在吉林、遼寧外,其他9個軍,還包括抗聯第2軍的一部分,都在今黑龍江省境內組建戰斗。從這一點上可以說,黑龍江省是東北抗聯的主戰場,理應在東北抗聯的歷史研究中擔負起重要的責任。要加強抗聯研究的計劃性、全面性和系統性,加強對相關歷史檔案的發掘和整理,特別要抓緊做好抗聯老戰士和老區群眾的口述歷史的整理。建立有關抗聯歷史的資料庫,對抗聯的歷史遺址、遺跡的保護作出規劃,加強維修管理。加強有關抗聯的博物館、紀念館建設,給予必要的人力財力保證,提昇基本陳列水平,增強科學性和觀賞性。對一些社會組織和個人興辦有關抗聯的博物館、紀念館,亦應制定相應的政策,予以表彰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