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琪教授的兒女為擁有這樣一位好父親感到自豪。(資料圖)
張琪對子女教育身教勝於言教,他的這些優良品質對子女影響頗深。他還常以自己的從醫之路告訴兒女,向著既定的目標發奮努力,就會成功在握。他關心子女的學習但不強求,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學習的專業。
大女兒張佩霞1964年高中畢業報考志願時,父親希望她報哈爾濱醫科大學先學西醫,而後再跟他學中醫,將來當一個中西醫結合的醫生。可是女兒受多方面影響報考了理工科,學了自動控制專業。他雖心有遺憾但還是全力支持大女兒完成學業。
五女兒張佩青,從1983年考取張琪碩士研究生到1991作為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跟隨父親從事腎病臨床科研30餘年,時刻不忘父親教誨,不斷學習和進步,50歲時還考取了國家首批優秀中醫臨床人纔。如今是黑龍江省中醫腎病專科學科帶頭人,博士研究生導師,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她取得的這些成就無不浸透著父親的心血。

五女兒張佩青時常向父親請教。(資料圖)
在張琪的言傳身教下,七個子女都抓住機會上學讀書,以父親為楷模,刻苦學習。雖然受到文革的影響,但都以不同的形式完成了大學教育。無論從醫從教從事管理等行業,都是秉承正直善良的家風去做人做事,在各自的崗位上獨擋一面,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第三代孫兒輩9人中,有博士後1人,博士3人,碩士3人。他們都學有所成,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顯露頭角。
張琪的大外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一院兒二科主任、醫學博士王海告訴記者,姥爺九十多歲仍堅持不懈地學習,各種中醫書籍、《中醫雜志》、《新中醫》等雜志一直擺在他的案頭。有一次出門診,有一例難治性白塞氏病,在國內多處醫院治療效果不佳,姥爺第一次治療覺得把握不大,僅開了兩周中藥,特意囑咐他吃吃試試,兩周後再來一趟。姥爺回家後查閱了不少古醫籍和現代雜志,在第二次就診時開方迥然不同,患者病情很快得到緩解。此事給王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姥爺這種在學術上『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也一直鞭策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