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言傳身教淳朴家風 淡泊名利大醫精誠 ——記95歲高齡仍堅持出診的『國醫大師』張琪(下)
2017-03-23 10:43: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杜筱 王剛 牟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懸掛於張琪國醫館的其親自書寫的書法作品是他真實的寫照。東北網記者 杜筱 攝

  在張琪身邊長大現任211醫院外科副主任的朱四強從小就目睹姥爺治病救人,尤其是在他高二時患重感冒高燒不退,姥爺的中藥使他轉危為安時,遂立志學醫。因他酷愛外科,選擇了西醫院校,第一軍醫大畢業後刻苦鑽研業務。受姥爺影響積極向上,2013年孩子纔一歲時就參加維和部隊去馬裡並擔任副隊長負責醫療工作,業務技術提高很快,受到大家的好評。

  讓在哈爾濱工程大學當老師的楊萌記憶尤新的是,他初中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三中,不覺有些驕傲起來。姥爺看在眼裡,並沒有批評他,而是在送給他的集郵冊裡夾了一張小紙條,寫著『謙受益,滿招損』,讓他頗感羞愧。從此,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在工作上,都以此時刻提醒自己,直到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大學老師。

  『互敬互愛』在四世同堂的張家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張佩青告訴記者,當年,年僅17歲的母親嫁入張家,在父親遠離家鄉在外闖蕩時伺候照顧年邁的太公公、太婆婆直到他們入土為安。後來隨父親到哈爾濱安家後,為支持丈夫學醫和從醫,母親承擔了全部家務,相夫教子,勤儉持家。這些都使兒女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也身體力行。尤其是2010年母親患腦梗半身不遂,子女們輪流值班精心護理,並照顧父親起居、出診、講課及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互相間沒有攀比,沒有退縮,都搶著多乾。

  這種孝順老人的精神,這麼長時間的堅持,潛移默化地教育著下一代。怎麼照顧好姥姥姥爺、怎麼孝敬好父母、怎麼教育好子女……成了他們時常討論的話題。而『幸福的老張家』微信群不僅是一個孝敬父母溝通信息的平臺,也是張家和和睦睦、相親相愛的一個傳承的見證。

  大簡:調暢情志修心神,隨和得康享長壽

  二月的哈爾濱依然寒風凌冽。2017年2月20日,大雪後的早上,在張琪簡朴的家中,記者見到了這位國醫大師。正如傳說,雖然鬢已花白,但耳不背,眼不花,滿口牙齒齊整無缺,精氣神也很好,根本看不出來他已是95歲高齡。

95歲高齡依然身體健康,十分健談。東北網記者 杜筱 攝

  在被問到大家最感興趣的養生秘訣時,張琪笑著告訴記者,其實並沒有什麼秘訣,人逐漸衰老是自然規律,誰都不可抗拒,只需一切從簡,科學對待,泰然處之即可。具體來說有三個重要,就是調暢情志很重要,精神愉快不易得病;合理飲食很重要,因為病從口入;適度運動很重要,因為可以強身健體。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