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7日訊 關注學生的成績,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
近日,記者從大慶市教師進修學院了解到,為了提昇全市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層次和水平,大慶市確定了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校並進行了授牌。
什麼樣的學校可以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校,成為基地校後要承擔哪些責任?
對此,記者采訪了教師進修學院心理教研室的單松濤主任。
25所基地校遍及五區四縣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本次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校認定工作采取的是『自願申報、統一評審』的方法。
學校是否配備了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是否保證了心理健康教育時間以及學校是否建立了心理輔導室等,都是學校申報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的條件。學校申報後,教師進修學院會組織相關專家,依據標准開展評審活動。
據單主任介紹,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校的認定,歷時6個多月,是在考察了所有申報學校的前提下,由市教育局和教師進修學院根據評審結果擇優認定的。
據悉,首批共認定25所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校,其中既有市區重點學校,也有農村學校,涵蓋了全市范圍內所有區縣。
其中,小學有8所,分別為大慶石化第一小學、大慶石化第七小學、大慶市西苑小學、大慶市第一中學附屬第二小學、大慶市直機關第二小學、肇源縣第一小學、肇州縣實驗小學、紅崗區杏樹崗鎮金山堡小學;初中有10所,分別為大慶市第五十七中學、大慶市第四十六中學、大慶市新潮學校、肇源縣二站鎮中學、大慶市第二十三中學、大慶市第四十二中學、大慶市第五十二中學、大慶市大同鎮中學、杜爾伯特縣連環湖中學、大慶市第十九中學;高中有7所,分別為大慶市第四中學、大慶市第一中學、大慶市鐵人中學、大慶市第十三中學、大慶市建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林甸縣第一中學、肇源縣第一中學。
基地校可共享心理輔導室
作為首批基地校,其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都非常重要。
據介紹,成為基地校後,不僅要承擔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的研究任務,還要實行開門辦校,保證課程表和活動公開,附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隨時到基地校聽課。基地校的心理輔導室要開放共享,要利用資源優勢,支持開展全市課例研究培訓、教材培訓、課程建設校本化培訓,爭取成為全市優秀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養基地。
除此之外,基地校還要主動發起、參與校際間的學術交流活動,互通有無、分享經驗,引領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效開展。
不履行義務將被取消資格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基地校並不是『終身制』。
單主任表示,基地校的認定工作將每兩年開展一次,教師進修學院地方課程教研部會組織相關專家,對基地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況進行考核,對於工作進展緩慢或效果較差的,提出批評並限期改正,幫助其重新修訂方案。對於不履行基地校義務以及沒有按照要求開展工作的,將取消基地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