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盛夏裡,付華廷的一組蒙太奇
2017-07-04 14:12: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剛 佘雨桐 許諾 孫英鑫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付華廷在給孩子講述爺爺林的來歷。

  時間來到21世紀第一個10年,在付華廷耳順之際。

  2010年,興十四村與省農科院『院村共建』黑龍江興十四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全村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建設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准農田2萬多畝。投資4000多萬元建成興十四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各類先進農機500多臺套,作業面積輻射興十四村及周邊耕地40多萬畝,每年產糧6億斤。土地全部實現連片種植,規模化經營,全村耕地由村裡2%的勞動力種植,98%的勞動力成為二、三產業工人。

  園區陽光大棚。

  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帶動下,興十四村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迅猛發展,2015年,農產品加工項目產值達到4億多元,帶動2000多農民就業。

  清晨,走在興十四村寬闊的大街上,看到的是農民們匆匆趕往工廠上班的身影。在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和農村信息化的拉動下,興十四村大部分農民雖然不再種地,但並未離開家鄉,大多在村辦企業就近上班。

  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 2015年10月村裡成立黑龍江興十四信息科技服務有限公司,通過信息化、智能化的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興村網』,讓興十四村有機農產品進城,實現由原來的賣產品向賣生態、賣環境、賣安全、賣健康轉變,把興十四村打造成『城市冰箱』,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綠色健康的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僅半年時間就銷售各類綠色食品300多萬元。

  興十四村按照創建美麗鄉村的整體要求,加快打造『生態宜居、生產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諧』的農村城鎮化示范典型。五年時間全村人口由原來2000人增長到現在的1.16萬人,按照標准的5萬人口規模的小城鎮進行科學規劃。在已建村民別墅136棟的基礎上,建設村民住宅樓34棟52萬平方米,配套建設了車庫、倉房、商服,同時完善上下水、垃圾處理和硬化路面等基礎設施,相繼投資建設了富華賓館、興十四村史展覽館、幼兒園、興十四學校及興十四敬老院、社區服務中心等。2011年原音河鎮政府更名為興十四鎮並搬遷至興十四村,配套建設了興十四功能服務一條街,隨著信用社、郵政、工商、國稅、地稅等單位相繼入駐,興十四小城鎮的功能日趨完善。

  從土地上走出來的農民,在獲得土地流轉金和土地入股分紅的同時,通過到企業打工成為產業工人、發展規模種養或到家庭農場、合作社、溫室大棚打工成為農業工人,從事第三產業成為工商業戶,實現了多渠道、多元化增收。最重要的是農民離土不離鄉,在家門口上班、打工,從根本上解決了空巢老人孤獨無依留守兒童失學、年輕人兩地分居離婚率昇高等社會問題。

2017年7月4日,付華廷到園區美國提子棚區看長勢。

  興十四村發展的『秘訣』是什麼?村乾部這樣告訴記者:首先得有像付華廷這樣的領導,具有超前意識,有遠見,能抓住機會;另外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一定要跳出農村看農村、跳出農業看農業,農村的根本出路在於產業化,向城鎮化發展。

  據預測,到202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55%時,我國仍將有6億多農民。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而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進一步處理好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的關系,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興十四村的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面對記者最後的一個問題——興十四未來有著怎樣的規劃與憧憬?付華廷說,2016年10月,興十四村入選了第一批全國特色小鎮。全省總共3家,興十四村是唯一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特色小鎮,我們將繼續穩步推進。此外,將繼續完善已初步形成的『生產基地+農業物聯網+現代化智能倉儲設施+電子營銷平臺和社區配送』全程的『互聯網+農業物聯網』模型。力爭多元發展,三產遍地開花,著力點放在文體產業、培訓產業、旅游產業和糧食貿易四大版塊。

  興十四村黨委紀念建黨96周年,老書記講黨課。

  『正如習總書記所說「天上不會掉餡餅」,興十四村全體乾部群眾將繼續「擼起袖子,拼命乾」,力爭使興十四村的各項事業再上新臺階,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采訪結束時,付華廷拉著記者的手激動地說。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彭佳麗

【專題】全國知名網絡媒體興十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