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阿城區東方紅學校王孝蘭
2017-07-31 09:52: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王孝蘭生活照。

  王孝蘭,1978年出生,1996年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20年的教育之路,她歷經教師、班主任、中層乾部、機關乾部、校長等多個崗位。作為教師,她樂業愛生,錘煉本領,用師愛和學識呵護學生成長;作為學校中層乾部,她鑽研業務,不斷進取,用能力和熱忱帶領團隊進步;作為區教育系統的黨委委員、團委書記,她敢於擔當、勤於學習,用勤懇和務實贏得領導、群眾的信任,阿城教育系統團委被評為黑龍江省五四紅旗團委,她本人被組織上任命為阿城團區委常委、阿城區婦聯常委;作為校長,她凝聚人心,提高質量,改變了一所薄弱學校的面貌,吃了千辛萬苦,建起了留守兒童學校,用大愛為貧困留守兒童橕起了一個家,她用敬業忠誠踐行著人民教師的職責和共產黨員的本色,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普遍贊譽。

  好老師就是生命的英雄

  參加工作那年,王孝蘭17歲,自己還是大孩子,搖身一變就成了孩子王。當班主任,教語文數學,每天忙著備課、上課、批作業、輔導學生,一個星期下來,算上看護課一周竟然上了30節課。為更好地提昇自己的業務能力,她去學府書店買回一大摞教育書籍汲取營養;沒事兒就鑽進同事的班級聽課學藝;圍在老主任身前身後成了跟屁蟲;晚上回到家反思一天的得失,記錄教育日記。教學設計比賽、電教課比賽、說課比賽、朗讀比賽,賽賽參加;課堂教學展示、基本功展示、技能展示、團隊展示,場場不落。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學習令她大開眼界,她經常訪問全國特級教師及名家名師的博客,汲取最前沿的教育教學理念。她深知,教師自己學習只是一個人的精彩,而教會學生學習,收獲的卻是幾十個家庭的幸福。作為班主任,她在班級倡導『月讀一書』活動,孩子從家裡帶來書籍放到圖書角,輪換著看,她要求學生每天記讀書筆記,每周都在班級進行『最棒讀書郎』的評比。課堂上,她引用新課改的理念,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法,在她的班級,讀書成了一種習慣,孩子們自主學習蔚然成風。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區級公開課的嶄露頭角,還是哈市苗苗杯、探索杯賽課的屢獲殊榮,不管是期末考試回回雙科第一,還是23歲就成為學校裡最年輕的教導主任,她的從教之路,每一步都走得堅定、紮實。2003年、2011年她兩次被評為哈爾濱市優秀教師;2014年被評為哈爾濱市『千優』教師;2007年到2010年,連續四年被評為阿城區教育系統記大功教師;2012年到2014年,連續三年被評為阿城區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

  如果說關心學生是教師的愛,那麼提昇自己就是教師的責任。一個好老師,就是生命的英雄,帶著愛與責任去喚醒、去激活、去潤澤教室裡每一個鮮活的生命。

  阿城區東方紅學校王孝蘭參加教師年度人物評選生活照。

  讓每個『1』大於『1』

  教導主任可不是個輕松的角色,不但自己的業務要過硬,更要引領團隊共同進步。讓團隊因為個體的努力而優秀,讓個體因為團隊的支橕而強大,讓每個『1』大於『1』。她組織老師開展各種研修活動,教師論壇活動中,教師們針對教學中的困惑暢所欲言,爭論得酣暢淋漓,每每都有新的收獲;集體備課中,王孝蘭傾盡自己所掌握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能,毫無保留地與同伴共享;教學比武中,她敢於剖析自己,率先上示范課並請老師們來評課,總結教學中的得與失,彼此汲取教育的智慧。就這樣,一個優秀的學習型團

  隊悄然形成,老師們也在阿城區教育部門組織的各項活動中嶄露頭角。

  2003年7月,王孝蘭積極響應區教育局號召,到大嶺鄉的中心小學去支教,當時組織上給她掛職副校長,也給了她一個站在更高點位去思考、去嘗試教育教學管理的機會。開展崗位練兵、組織業務競賽、交流教學心得、分享教育理念,就在這『折騰』中,不斷地影響著老師,提昇著自己。

  作為學校裡最年輕的中層乾部,多乾一些工作對她來說責無旁貸,學科教學、分年段教學管理、教師培訓、教育科研、法制教育、婦女兒童工作、教師團支部工作等等,在完成這些工作同時,她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鍛煉。2004到2014這10年間,她先後被評為哈爾濱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優秀管理者、哈爾濱市教育系統『三育人』工作優秀組織者、哈爾濱市『十一五』教育乾部培訓工作先進個人、哈爾濱市教育系統『五五普法』工作先進個人、哈爾濱市優秀團乾部、哈爾濱市少先隊工作先進個人、哈爾濱市優秀婦女工作者、阿城區課程改革先進工作者、阿城區雙高普九先進工作者和阿城區新一代創業人。

  一所薄弱學校的『變形記』

  2015年3月,作為後備乾部的王孝蘭,受組織信任,被派到阿城區東方紅學校任校長。這是一所城區的薄弱學校,學校地理位置偏遠,學區是學校周圍的一片棚戶區,居民大多是空巢老人和社會低收入人群,生源不足始終是學校發展的最大瓶頸,到任時全校學生僅100人。

  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教學質量差,老百姓不認可,教師是多校合並組成,人際關系復雜,困難一大堆,學校還欠了50多萬元的外債。來不及犯愁,報到第三天,工程隊就進來了,學校要進行抗震加固改造,她拿定主意,改變這所學校,就從改善辦學條件做起。一個學期在工地摸爬滾打,學會了監工,學會了談判,也學會了為維護學校利益去跟建築商乾仗,經歷了千辛萬苦,一個質量叫得響的漂亮學校建起來了。

  在這個時候,她又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重大課題------建寄宿制學校,改變生源困境。一開始,反對聲不絕於耳,住宿學生招進來放學以後誰輔導?晚上住宿誰看?面對這種情況,她沒有急於表態。而是把學前班只招上6個學生的情況通報給大家,老師們沈默了。幾個老教師先表態了:學校要建寄宿制,我們支持。老同志理解了,年輕同志自然責無旁貸,思想統一了,她就領著老師擼起袖子加油乾。去教育局跑政策、去財政部門跑資金、改建宿捨、買學生床、維修衛生間、更換食堂鍋灶、安排管理人員、完善管理制度……她忙碌著,卻樂此不疲。在教育局大力扶持下,2016年9月,阿城區東方紅學校面向全區正式招收住宿生,學校也轉制為阿城區首家留守兒童學校,目前,現有住宿生105人,全校學生人數也增長到了200餘人。

  質量是學校生存的生命線,要改變一所學校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提高教學質量迫在眉睫。她深入課堂聽課指導課堂教學;領著老師每周一次集體備課;帶頭組織各學科教研活動;倡導師生大量讀書;認真開展研究性學習,她用滿腔熱忱感染著每一位老師。為了更好地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她先後派出10名教師到北京、江蘇等地學習培訓,學校每年公用經費僅10萬元左右,僅教師培訓這一項,就接近全年經費的六分之一。培訓回來的教師做報告、上研討課,把先進理念和做法傳遞給其他教師。慢慢地,教師的積極性高了,研究氛圍濃了,課堂教學也有了新起色。2015年、2016年,阿城區東方紅學校連續兩年被區教育局評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優秀學校。2017年中考,全校雖然僅有12名畢業生,中考成績卻不同凡響:420分以上的學生4人,400分以上的學生5人,全體學生平均分380分,優秀率42%,合格率92%,低分率0,高中錄入率達到了100%。家長們激動地給學校送來了錦旗,『嘔心育學子仁愛寫忠誠』,家長的評價正是王孝蘭和她的老師們敬業奉獻的真實寫照。

  做教育,就要眼睛裡有人。面對這些留守兒童,需要老師付出更多關愛。免費為學生輔導功課、義務看護學生寫作業、上課學不會就下課領到辦公室繼續教,為孩子們剪指甲、梳小辮、扦褲腳,領著學生洗澡、理發,這些都成了尋常事,為了管理這些孩子,王孝蘭和她的老師們吃住都在學校。就是這樣一個朴素、樂觀、充滿愛心的園丁團隊,用師愛的美好,緩解著家長的惦念,慰藉著孩子的孤單,用心經營著知識的殿堂、心靈的家園。今年上半年,省臺《新聞夜航》欄目先後11次報道阿城區東方紅學校留守兒童師生的故事;2017年5月5日,省教育廳廳長徐梅同志到阿城區東方紅學校視察,對學校的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一所薄弱學校的改變,大家有目共睹,而這其中的苦辣酸甜只有王孝蘭和她的老師們知道。任校長以來,她被評為哈爾濱市身邊好校長、阿城區優秀德育工作者、阿城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個人標兵。2015至2016這兩年中,學校先後被評為阿城區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阿城區美麗學校和阿城區德育工作先進集體。

  黨和政府築暖巢而棲雛燕,全體東方紅人澤甘霖以護新枝,一所小而溫暖的學校正走在蓬勃發展的陽光路上。作為校長,王孝蘭深知未來的路還會有更多的艱辛與磨礪,但是她有決心、也有信心帶領著老師們不斷錘煉教書育人本領、在教育上不忘初心,在教學上精益求精,用智慧與擔當經營好學校這個大家庭,為孩子們的美好未來橕起一片燦爛的晴空。

責任編輯:王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