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綏芬河:『五大支點』尋求破題之道
2017-07-31 10:59: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付巍 霍梟涵 許諾 平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五定班列』自去年6月正式開通以來,已累計發出75個班列8030TEU,貨量12.1萬噸,貨值7.23億元,運輸商品擴大到糧食、石化、木材等多個品種,今年實現周雙班列常態化運營。

  有了陸海聯運大通道作為重要的運輸體系保障,那麼綏芬河要擺脫傳統經濟發展路徑依賴,必須做活大經貿,加快發展商貿轉型發展。這是綏芬河破題的第二個支點。

  拓寬市場深度和廣度,加快外經貿轉型發展,與國際通行規則及慣例深度接軌,構建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新體制,推動商品大進大出、優進優出,形成以加工貿易、服務貿易、互市貿易、采購貿易、旅游貿易、電子商務貿易為支橕的大商貿格局,建成『中蒙俄經濟走廊』區域性貿易中心。

綏芬河伊戈爾俄貨大市場商貿繁榮,俄羅斯食品正成為這座中俄邊城的『新名片』。

  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嚴謹的市場調查,綏芬河伊戈爾、酷洋等一批具有批發零售、線上線下交易、冷鏈物流等功能的俄貨二級市場蓬勃發展,『俄貨』通過綏芬河走向全國各地。綏芬河伊戈爾商城裡的8家經貿公司,來自俄羅斯的面點師每天加工10萬塊提拉米蘇,日出貨量近千萬元。

  7月的綏芬河大地,一派蓬勃生機。由中信集團和龍運集團投資5億元建設的互貿國際綜合物流園正在緊張建設中。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綏芬河正在全力推進真邊民、真交易、真俄貨、真實惠;人到、證到、貨到、錢到的『四真四到』模式,2016年實現互市貿易額4.23億元,今年力爭突破15億元,未來向百億級規模邁進。

  加快發展電子商務、互市貿易、加工貿易、服務貿易等『新字號』,貿易方式的集成創新讓綏芬河迅速找到了『感覺』。

  抓好大加工,完善跨境加工產業鏈,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區域性產業合作中心,是綏芬河解題的第三個支點。

在維多寶產品加工車間,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分裝木耳產品。

  采訪中,幾個很新鮮的詞匯,讓我們眼前一亮:『兩頭在外』、『一頭在外』。無論是兩頭還是一頭在外,都是跨境產業鏈的創新方式,為的是更好地節約成本,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其中中鼎農產品回運加工、商和啤酒精釀、萬泰水產品深加工等一批產業項目在綏芬河綜合保稅區開工建設,以木材、農產品、海產品和鉀肥加工為主的木家居、食品、化工品產業集群正在加速建成。

  綏芬河市首家獲得中國馳名品牌後又在新三板成功上市的維多寶公司,將黑木耳做成集種植、生產基地、農戶、終端產品、市場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為綏芬河加快農業特色化、農村社區化、農民市民化發展提供了方向。維多寶公司總經理楊紹禮介紹,企業擴大食用菌等高值高效經濟作物面積,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將基地、農戶、產品和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發展黑木耳全產業鏈項目,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民致富,開創了促進三農發展的『上市公司+基地+加工生產+互聯網+銷售』的『維多寶』模式,培育壯大綠色生態農產品知名品牌。

國林木業蓬勃發展,形成規模效應,『國林模式』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新引擎。

  在綏芬河國林木業城,『國林模式』第一次走進我們的視野。這是一個工業集成化的平臺,是綏芬河民營企業友誼木業與央企中林集團開展混合所有制合作的重點項目,實現了產業鏈、服務鏈、資金鏈等多鏈融合發展,解決了中小企業想解決卻難以解決的問題,現已經融合入園了50多家企業。國林木業負責人介紹,投資5億元的三期精深加工區投入使用,投資10億元的四期項目今年開工,以地板、家具、木制別墅等為主導產品的林木資源綜合利用全產業鏈正在邊城綏芬河加快形成。國林木業城2016年就實現營業收入62億元,走出了『央企+民企』混合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轉型發展新路子。

  據綏芬河邊合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殿玉介紹:依托『國林模式』的成功經驗,綏芬河今年預計木材進口量達到900萬立方米、加工率45%、精深加工規模達到80萬立方米。未來3-5年,木材落地加工量達到900萬立方米、加工率75%,精深加工規模達到150萬立方米,致力於打造百億級的木業產業集群。不僅如此,綏芬河還支持企業赴俄開展林業資源開發,鼓勵企業在邊境經濟合作區投資建廠,進一步擴大木材精深加工規模,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知名度,真正叫響綏芬河『木業之都』品牌。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