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齊哈爾綠博會琳琅滿目的農產品,受到市民青睞。
黑龍江日報8月21日訊 今年以來,齊齊哈爾市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以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為抓手,以打通供需通道為重點,堅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突出『適應市場化改革』主線,完善以『種、養、儲、加、運、銷』為重點的供給鏈體系建設,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提昇價值鏈,積極促進三次產業融合,全市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向好發展。
延伸產業鏈條推進三產融合
突出抓好農產品供給質量,把『頭』做精。優化種植結構,積極適應市場化改革,調好、調順、調優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促進種植業向優質高效上發展。大豆重點發展高蛋白、豆漿豆、芽豆等食用品種,水稻提高中長粒品種比重,馬鈴薯擴大種薯種植規模;加快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全市土地流轉面積2033萬畝,規模經營面積1691萬畝,分別佔集體耕地的65.6%和54.5%;推進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生態標准化農田建設,積極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基地面積突破1400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40.8%;大力發展標准化規模養殖,以建設畜牧強市為目標,規模化養殖、標准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四位一體』的現代畜牧產業體系已初步建立,『兩牛一豬』標准化規模養殖場發展到1731個,畜牧業完成產值260.5億元,增長7.9%,佔農業總產值的45.3%;強化質量追溯系統建設,把強化物聯網監控系統和質量追溯體系建設作為提昇農產品質量的主要抓手,全市已有178戶企業登錄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了對生產、加工、包裝、儲運、銷售等各環節全程管控,做到了產品有標志,過程有記錄,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溯。
突出抓好農產品加工轉化,把『尾』做深。全市立足由大基地、大糧倉向大糧商、大工廠、大廚房轉變,積極引導資源、資本等要素向農產品加工上集聚,重點向食品、醫藥、生物化工等方向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產品附加值,2016年全市農產品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604.6億元,同比增長11.5%。築巢引鳳上項目,引進荷蘭誇特納斯集團、天津海皇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新建續建農產品加工項目63個,完成投資57.8億元,新增加工能力280萬噸;發展壯大老企業,重點推動飛鶴乳業、鵬程優薯、和美泰富、恆陽生化等22戶老企業技改昇級、增產擴能。全市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達到133戶,其中超5億元26戶,超10億元9戶,飛鶴乳業產值已達到68億元。著力培植新增長點,支持農民合作社延長產業鏈,建設產地處理、精深加工、直供直銷設施。仁發合作社新上年產2萬噸馬鈴薯全粉加工、彩薯加工等項目,新增產值1億元。
突出抓好農產品流通營銷,促進『頭』『尾』融合。全市積極適應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的客觀需要,將農業的增值增效轉移到依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來。推動經營主體向『種養銷』轉變,引導扶持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由生產型向『種養銷』生產經營型轉變,增強農產品流通能力,全市種養加銷一體化合作社發展到54個;加快提昇區域性品牌影響力,以打造、整合、培育品牌為重點,不斷提昇『鶴城』品牌知名度,目前全市已培育市級以上品牌131個,其中國家馳名商標25個,省著名商標60個;綠色有機食品標志總量達到431個;地理標志11個,並成為全國首個市域國家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把發展農村電商作為促進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手段,積極謀劃建立『東北黑土』等大型農產品公共電商平臺,發展電子商務企業近千家,2016年電商銷售收入達到21.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