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媒體人的藝術世界同樣很精彩之張清雲:從攝影到鋦瓷跨界攬上"瓷器活兒"
2017-08-24 09:04:0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畢詩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8月24日訊 這幾天,張清雲很忙。

  他的臺歷上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著將要完成的任務。第十二屆黑龍江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召開在即,張清雲忙著布展。他是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生活報社的首席攝影記者,攝影大咖去文博會上布展,是要賣照片嗎?其實,他除了攝影拿手外,還有一個獨門技藝,那就是鋦瓷。

  幾年前,央視有個叫『手藝』的節目,講到了鋦瓷。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看了節目之後他突然想起,自己家祖上就會鋦瓷手藝啊,為何自己不深入研究一下?本來就熱愛手藝活兒的張清雲要把鋦瓷這活兒撿起來。

  張清雲的本職工作是一名新聞攝影記者,雖然半路出家研究鋦瓷,但三四年時間下來,他已小有名氣。

  張清雲老家是山東濰縣的,他太爺爺就是挑著挑子,從山東一路鋦鍋、鋦碗、鋦大缸來到東北的。他太爺去世後,他的爺爺張子桐繼承父業也乾起了這老行當。再後來他的父親也曾乾過這個行當。『依稀記得我六七歲時,總能聽見爺爺走街串巷,喊著那鄉音濃重的老調:「鋦盆、鋦碗、鋦大缸……」』張清雲說。

  從決定研究鋦瓷手藝那一天開始,無論是嘎嘎冷的寒冬臘月,還是火辣辣的酷暑天,每逢周末,在哈爾濱老三棵樹的舊物市場裡,你總能見到背著舊帆布兜子四處轉悠淘貨的張清雲。研究鋦瓷手藝,他首先弄清楚了這門手藝的來龍去脈,然後又弄齊了鋦瓷用的工具。工具有了,張清雲到哈市道外的古玩市場淘了一把十幾元的壺,踏上了『練功』路。張清雲說,用金剛鑽在陶瓷或紫砂壺的薄壁上打孔是鋦瓷的關鍵技術。因為一些器具的厚度僅有幾毫米,鋦瓷打孔不可以打穿,要打到器具厚度2/3的深度。手工操作打孔,毫厘之差便可能功虧一簣。『千錘百煉下,那第一把壺,如今已經是遍體鱗傷了』,張清雲笑著說。為了修復練習,他摔壞了十幾把壺,還嘗試了多種碎裂方式的修補方法,如凍裂、摔碎等等。

  張清雲說,在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裡,就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他拿出一把已經發暗的鑽說:『這把鑽是祖上傳下來的,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為了給這把老鑽配鑽頭,他費盡周折,好不容易試驗成功了卻發現,由於這把鑽是祖上乾粗活用的大鑽,對鋦補古董陶瓷和紫砂壺這樣的精細物件卻不對路。於是,他自己制作了一把陀螺鑽。除了金剛鑽,在家裡大大小小、五花八門的工具中,有不少都是老張自己制作或改造的。

  如今鋦瓷不再是為了節儉生活,鋦補後的物件觀賞性、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均得到昇華。每一件經鋦補後的物件都是獨一無二的,無法復制。作為手工藝術,除了技術過硬,從事鋦瓷的人也要具備一定的審美,比如鋦釘的位置布局、鋦釘與鋦補物件的顏色搭配等,都需要鋦瓷人細加斟酌。黑龍江掌握鋦瓷這門手藝的人並不多。張清雲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關注鋦瓷這門手藝,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王艷

【專題】第十四屆深圳文博會黑龍江文化產業展

【專題】第十二屆黑龍江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