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4日訊(郭楠楓 記者 楊帆)日前,《人民日報》等央媒連續報道了塞罕壩55年來創造的綠色奇跡。

李貴生受邀回林場參觀。
因過度開墾和連年戰爭,到新中國建立初,蒙冀之交的塞罕壩,變成了人跡罕至的茫茫荒原。1962年,為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林業部建立了塞罕壩機械林場,為京津築起一道綠色長城。127名大中專畢業生與林場原有242名乾部職工一起組成了創業隊伍。在大中專畢業生當中,東北林業大學輸送的47名林學系畢業生,包攬了幾乎所有本科學歷名額,他們利用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為建設塞罕壩提供高水平的林學科研背景,保障塞罕壩高海拔地區育種育苗的順利施行。今年83歲的李桂生,正是這47位東林人之一。23日,記者在東北林業大學采訪到裡李桂生老人。

李桂生為記者講述塞罕壩往事。
騎馬也是工作一部分
李桂生告訴記者,1962年,他剛剛成為東北林業大學第一屆本科畢業,是100多名林學系畢業生裡僅有的6名黨員之一,還是兄妹中唯一讀了大學的人,他當時已經被分配至林業部下屬的科研單位,准備好好侍奉年逾七十的老父母,為他們准備物質上比較優渥的晚年生活。
當嘹亮的號角吹響,作為黨員,李桂生決心放下個人得失,與其他46位同學一起,踏上了與計劃截然相反的人生路,赴一段揮灑熱血的青春之約。
同學們搭乘哈爾濱至承德的火車,再坐上『大解放』走土路經過圍場縣到壩上,僅是這段土路,就需要8個小時車程。47個同學被分成多個小組,分散到各個分場,加入不同的工作崗位。對這些高層次林學人纔來說,還沒參與到實際工作中,就已經被難倒了,他們首先要學會騎馬。
人工造林跟騎馬有什麼關系?這關系還真不是一般的大。李桂生分擔的是總體設計工作,一塊空地要種樹,種什麼樹,怎樣種,采用人工種植還是機械化種植,都是設計工作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個合格的設計者必須進行實地勘測,掌握空地的土壤、氣候、降水等信息,並考察周邊地形環境,以進一步確定栽種方式。從駐地到勘測地,動輒單程幾十裡地,土路難行,也沒有小汽車,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若是不會騎馬,連最基本的工作要求都無法達到。
『塞罕壩的馬,性子特別烈,你這邊剛一只腳踩上蹬,馬一尥蹶子就跑了,人就被摔下來了。我小時候放過馬也騎過馬,比別人還稍好些,其他人在這上面可沒少摔跟頭。』李桂生說,除了馬,人們還依賴牛,有時候到比較遠的地方勘測,無法在一天內往返,就要架上牛車,拉上鍋灶和被褥,做好就地露營的准備。但是黑夜的塞罕壩,是狼群的天下,太陽下山後,狼嚎聲此起彼伏,為安全考慮,極少安排野外露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