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圍繞國家糧食局『推進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的工作部署,落實省委省政府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要求,今年來黑龍江省糧食局主辦的『黑龍江好糧油中國行專項營銷行動』已經在上海、廣州、福州成功舉辦3場活動。即日起,東北網聯合黑龍江省糧食局推出《黑龍江大米故事匯》系列專題報道,講述龍江米企品牌故事,助力龍江優質大米營銷,走出龍江,走向全國。
東北網9月7日訊(記者 王亮)近幾年,黑龍江省越來越重視農產品營銷。全省農產品營銷大賽啟動會議強調,靠『種得好』來實現『賣得好』,靠『賣得好』倒逼和帶動『種得更好』,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活動,讓更多的農民走上致富的道路,雲橋米業是黑龍江省眾多『走出去』大米企業之一。
齊齊哈爾泰來縣江橋鎮的雲橋米業,一家擁有100多個市場、累積銷售額2.5億元的集稻谷收購、倉儲、精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企業。

整裝待發的大米成品。東北網記者-王亮-攝
『雲橋米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品牌是如何打響的?』、『如何把好米賣上好的價格?』……面對這些疑問,近日,記者來到齊齊哈爾市泰來縣,夜探雲橋米業,為網友講述在企業發展背後,充滿辛勤汗水、面對市場迷茫、一路跌跌撞撞的品牌故事。
想創業要學會吃苦
8月2日21時左右,記者在坐落於江橋鎮的雲橋米業見到董事長劉鳳雲,她是一個說話直爽的人,在聊天的時候,外面工廠的車間正在正常運轉,深夜不歇。門口停著一輛即將發往安徽蚌埠的32噸大米,像這樣的忙碌的夜晚是常態。
『15歲輟學後,開始跟親戚一起做手工面條,那時候一天要揉400斤面,後來自己也開面條店,由此積攢了一定資本』,劉鳳雲告訴記者,真正從事大米行業是從1996年開始,以小作坊、大麻袋的形式開始賣大米。那時候經常凌晨3、4點開著能拉4噸米的『小躍進』,經過江橋渡口,奔向齊齊哈爾。
90年代賣大米有多辛苦?劉鳳雲表示,她主要是以走街轉巷的方式,把大米送到鐵東等銷售點。這個時候劉鳳雲苦笑了下,那時候把我們賣的大米稱為『破爛米』,有的時候賣不出去,一直要賣的半夜凌晨2、3點,沒辦法只能睡一覺再繼續賣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