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故事都有轉折點
利用7年的時間,通過傳呼、電話建立起了一些客戶資源。時間到了2003年,用積累的資金引進新設備,大米的質量有所好轉。『大慶一市場的客戶發現,我們雲橋米業的大米跟五常稻花香品相一樣,口感也不差』,劉鳳雲說,經協商後,把生產的大米運到五常售賣,企業每38噸能多賺5000元左右。

大米打裝成包發往全國各地。東北網記者-王亮-攝
通過這一小轉折點和資本慢慢的積累,雲橋米業直到2011年認識到品牌價值,要做自己的品牌。
劉鳳雲與自己團隊在2011年用40天時間,行走赤峰、承德、北京、石家莊等34個城市,帶著電飯煲進行推銷。『第一站來到了內蒙古的紮賚特旗,就談成一個38噸的訂單,算是開門紅』,劉鳳雲表示,通過這40天的推銷,認識到現實是殘酷的,客戶不認泰來大米這是事實。最後迫於無奈,把米賒給經銷商,賣的好返款,賣的不好導致發霉等問題,由企業負責,這一個痛苦的過程。
劉鳳雲告訴記者,雲橋米業的大米質量沒問題,是因為品牌沒有影響力導致沒賣上好的價格。曾經走過一個死循環,就是包裝越省錢,越賣不上價錢,越賣不上價錢就越想省錢。
品牌價值賣上好價格
通過吸取教訓,認識到包裝、設備、加工的重要性。從包裝上著手,在溫州花60萬設計包裝,設計了12款,當時折合下來每個包裝成本達到1.8元。同時,設備也進行昇級,比如建立了烘乾塔。

粳稻經過生產線加工最終成為人們吃的大米。東北網記者-王亮-攝
2011年6月中旬,昇級後新包裝的第一單是鐵嶺市調兵山,銷售價格比市場價高幾分錢,仍比當地同期進的便宜米賣得好,首次嘗到品牌昇級帶來的甜頭。同年9月20日新米上市,正是這個鐵嶺客戶帶來10多個客戶一起來到泰來,進行實地考察。像這樣的『回頭客』,雲橋米業還有很多,正是因為企業實實在在做事,品牌口口相傳,纔有這樣的成果。
近年展會經濟的火熱也給雲橋米業帶來『甜頭』。『企業已經參展6年了,每年的綠博會都能賣60噸大米,自己都感覺大米跟不要錢似的』劉鳳雲笑著對記者說。
有了好產品,雲橋米業將市場精准定位為走中高端路線,主要銷往昆明、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西安、安徽、蘭州、內蒙古以及長江以南的100多個市場,累計銷售大米45000噸,銷售額2.5億元。僅僅在2017年黑龍江好糧油上海、廣州、福州地推活動中就簽署訂單1.43萬噸,銷售額達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