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在我省優化發展環境的前行路上,良好法治正留下堅實而又有力的足跡。
滄海橫流,首在掌舵;長風萬裡,破浪前行。
在法治的護航下,龍江全面振興發展的步伐快速而穩健。
——破解經濟發展環境深層次問題,專治權力任性
法無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即禁止。這是兩個涵義完全相反的法律諺語。
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大環境中,這兩個法律諺語卻有著清晰的意義,對市場主體來說是『法無禁止即可為』,對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這是改革的大方向,也是時代發展的潮流,優化發展環境就要順應這個潮流絕不能逆流而動,尤其是政府部門和官員,不可抱著權力戀戀不捨,更不能在法律之外自我賦權,進行權力擴張。
公權力姓公,任何社會都不會允許權力尋租。
管住權力任性。省人大常委會主動順應時代的新期盼,連續三年深入開展行政許可法和規范行政許可條例(行政許可『一法一例』)及優化發展環境監督檢查。督查重點就落到行政審批權力下放接不好、接不住、落不靠、落不實問題破解上,落到不會為、不想為、不善為、不敢為問題破解上,落到嚴重制約經濟發展環境的深層次問題破解上。
迎著問題而去。省人大常委會通過執法檢查監督督促,為政府機關著眼於優化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環境起好調、定好錨,創新工作機制,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提昇行政審批效能;大力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紮實推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充分挖掘釋放改革紅利和發揮市場潛力,促進政府職能轉變。
權力運行一旦回到正軌,鏟除阻礙發展的頑疾就不再是一種理想,而成為活生生的現實。
——服務大局中,一切破壞環境的行為都必須禁止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
我省檢察機關以零容忍的態度嚴懲腐敗,對癥下藥狠挖瀆職犯罪案專治吃、拿、卡、要、不作為、亂作為,開展懲治破壞發展環境、侵害民生民利職務犯罪專項工作,2016年立案查辦行政執法機關、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瀆職侵權犯罪253人,扶貧領域職務犯罪187人。
檢察機關利劍除污,優化發展環境,捷報頻傳。
開展破壞環境資源和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專項立案監督,共監督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案件49件,監督公安機關立案56件;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危害安全生產犯罪的打擊力度,同步介入重大責任事故調查21次,查辦重大責任事故背後的瀆職犯罪22人;『11·29』七臺河礦難發生後,檢察機關主動介入調查,以涉嫌職務犯罪立案8人。並在四煤城開展為期3個月的專項整治,將懲治預防職務犯罪與服務發展相結合,促進安全生產。
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不動搖,准確把握時代對發展環境的新期盼,我省檢察機關傳遞著法律監督的正能量。
——打造公平正義的發展好環境,讓法制服務龍江經濟社會發展
社會萬象,紛繁復雜;立法所向,千頭萬緒。
『現在開庭!』2016年8月4日,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二級大法官石時態落下手中法槌,這是我省法院院長首次開庭主審案件,也是省法院在當前司法體制改革全面深化,司法責任制改革全面推開的大背景下,向真正落實『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改革目標邁出的堅實一步。
這一天,在黑龍江法治政府建設進程中,將會被烙下深深的印記。
『優化發展環境40條』的出臺,顯示出省法院積極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的決心和魄力。
面對形勢的變化、事業的拓展、人民的期待,省法院適時公布《關於為打造全面振興發展好環境提供有效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即『優化發展環境40條』),要求全省法院下好『一盤棋』,將『案案是環境、事事是環境、人人是環境』意識融化到血液裡。
龍江綠色發展的背後,有司法保障『橕腰』。
意見還圍繞推進綠色發展部署,探索在部分中基層法院設立專門審判機構、跨區域管轄環境資源保護案件審判模式,妥善審理涉環境資源保護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圍繞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精心審理好涉外民商事案件,不斷提昇服務保障黑龍江『走出去』戰略實施和外向型經濟發展的能力水平,讓經濟發展的『末梢神經』也能吸收到司法服務送來的『養分』。
制定《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重新修訂《黑龍江省食品安全條例》……『綠色龍江』法治環境正在構建。省人大常委會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主動適應改革和社會發展需要,不斷優化法治發展環境,助力龍江綠色發展和全面振興。
有人說『多設一家公證處,就可少設一家法院』,無論從預防糾紛、促進司法安全及社會信用的制度設計而言,公證在優化發展環境中的作用正在日益凸顯。
讓百姓實現時間和業務量的最大優化。
2016年10月,省司法廳大刀闊斧研究推行十大舉措推進公證工作便民利民。今年7月,司法部辦公廳下達『關於開展辦理公證「最多跑一次」試點工作的通知』,我省被司法部確定為全國10個試點省份之一,迎來轉型昇級公證工作的歷史契機。省內試點公證機構,當辦事人辦理法律關系簡單、事實清楚、無爭議的公證事項將『最多跑一次』。
——一項項便民利企措施落地生根,讓服務走上快車道
理念一新天地寬。
『創新驅動』帶來便民利企『多重紅利』。
今年4月,在牡丹江工作的市民劉艷凱拿到了剛滿月寶寶的落戶證明,成為我省首個通過互聯網辦理落戶的人。『如果不是通過互聯網辦理新生兒落戶,不知道會拖到什麼時候纔能處理,這回好了,不用請假、來回奔波,網上申請簡單明了,兩個快遞就解決了大問題。』
劉艷凱是今年3月我省公安廳啟動『互聯網+公安政務服務』平臺後的首個『吃螃蟹的人』,而整個公安機關便民利企的道道大餐,正一道道烹制而出。
創新是公安改革的必需『引擎』。
從『被動受理』到『主動請進』,改變的不僅是方式,更是一種理念的革新。
2016年10月19日,省公安廳正式發布《黑龍江省公安機關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便民利企三十條》,向振興老工業基地的疑難險阻發起攻勢。《便民利企三十條》覆蓋居民、企業等主體,提出戶口遷移『一地辦結』;身份證跨市地補領、換領;建設工程消防預審核、預驗收等利好政策,讓辦事群眾和企業『少跑腿』甚至是『一站式』。
服務時限能壓就壓,服務流程能簡就簡。1月1日,省公安廳『互聯網+公安政務服務』平臺正式投入運營,以此推進交警、戶籍、出入境管理等公安業務網上預約、申請和審批。該平臺項目齊全、渠道暢通、管理扁平,實現了『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為推動工作、發現問題,2016年,省公安廳5個優化發展環境巡察組分三批次對全省公安機關優化發展環境開展專項巡察,對全局『面』上問題、警種『線』上問題、崗位和個人『點』上問題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全要素檢查。5個巡察組發現案件線索571件,發現影響發展環境線索223件。
優化發展環境是正在全力發動的列車,一經加速就全力衝刺,絕不懈怠停歇。今年8月底,省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交警、治安、消防四個警種,正式面向社會提供公安基層辦事窗口延時服務,時間追求『全覆蓋』,體貼便民不打烊。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國家法治化的程度,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程度。今天,建設法治黑龍江的新時代已經開啟,並凝聚起奮進的力量。
三、刀刃向內啃硬骨『放管服』三管齊下激發經濟新活力
優化發展環境特別是政務環境,是加快轉型昇級的重要條件。
為群眾『解絆』、為企業『松綁』、為市場『騰位』,『放管服』三管齊下的巨大聚合效應激發龍江經濟新活力。
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來自『放管服』的改革成效。
作為政府自身的一場深刻革命,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放管服』,始終將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持續推進著。
行政審批、投資審批、職業資格、收費清理、商事制度、教科文衛體等領域改革一次次推進,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中介服務清單等十個清單的清晰而明確,群眾生活及辦事的愈發便利檢驗著我省『放管服』取得的實效。
——『敢於向自己開刀』,為市場發展松綁
對於政府來說,削手中的權,去部門的利,就如同割自己的肉,伴隨著疼痛。但只有把該放的權真正放開,把該管的事切實管住,纔能落實好改革要求,真正釋放出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
2016年12月,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著力推進關鍵環節改革,抓好『放管服』、人纔體制、財稅和投融資體制等改革,使改革措施真正落地見效。走出會場的很多人都在文件中涉及『放管服』的重要語句中作了標注,『以捨小利成大義』的勇氣擔當在大家心中激蕩著。
2017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持『多取消、審一次、真備案』,下放到市縣級政府的審批事項,不具備承接條件的調整由省級審批,但只審一次;動態調整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中介服務清單;全面推動『互聯網+』審批和公共服務;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推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全覆蓋。
省編辦牽頭推進『放管服』改革,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中央編辦高度肯定,先後6次在全國介紹經驗,中央國家和省主流媒體多次進行報道。
堅持『多取消、審一次、真備案』原則,我省2013年5月至今連續十輪清理共取消下放行政權力942項,取消佔比76%,實現了『多取消』;98%的審批事項實現『審一次』,78個備案事項實現『真備案』。省政府確定3年削減1/3的目標提前一年半完成,目前行政審批精簡率為66.7%、行政權力精簡率為71.2%。
國務院分八批次取消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全部有效落實,涉及對應取消的304項全部取消,應該承接的86項全部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