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是中華大糧倉,要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促進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現代化。
■黑龍江是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長期以來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堅持發展現代農業方向,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提昇了效率,保障了品質。黑龍江日報記者 劉心楊 攝
黑龍江日報10月9日訊 龍糧熟,天下足。這是國人對農業大省黑龍江的贊譽,更是我省作為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真實寫照。
國人每吃10碗米飯,其中一碗就來自黑龍江。
進入新世紀以來,黑土地大糧倉創造了一個個奇跡:大災不致減產,大水依舊增產,即使是高產作物玉米面積銳減近2000萬畝的2016年,也依然保持糧食總產量全國第一的驕人成績,續寫出糧食生產『十三連豐』的輝煌。
毋庸置疑,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大界江、大耕地。人們對黑龍江的5個概括,勾勒出一幅得天獨厚的農業生態畫卷。這裡土地遼闊、地力肥沃、水系發達、光照充足,坐擁世界僅有的三大黑土帶之一,2.39億畝優質耕地集中連片,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優勢突出。從糧食生產『雙第一』到現代農業發展『十個第一領跑全國』,龍江人正力拼搏、銳意改革,續寫新的輝煌。
2016年的春天,必將寫上龍江發展史上最濃重的一筆。
2016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參加審議,發表了對黑龍江的重要講話。5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黑龍江考察工作,又發表了重要講話。
省委書記張慶偉在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是黨中央賦予我們的重大任務。堅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走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我省農業現代化建設開啟了歷史新篇章。

一望無際的金色田野,大型收割機與整地設備聯合編組作業,如一幅壯美畫卷。 黑龍江日報記者 邵國良 攝
一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和農業,歷來是關乎國家命脈的根基。
但在2016年初,一些『以地為生』的農民卻開始感到困惑。『玉米增產了,但賣不上價,今年這地該咋種?』集賢縣種糧大戶劉明坤一直在琢磨著,與他一樣費思量的還有各級領導和農業戰線的乾部職工。
糧食增產,糧價卻跌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帶來的陣痛,讓我省許多種糧農民度過了一個寒冬。出路,也在痛中謀定:立足供給側,發力調結構。
當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往優質高效作物上調、往綠色食品上調、往市場需求上調,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注重提品質、增效益,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靠『賣得好』倒逼帶動『種得更好』。由此拉開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第三次大力度調整農業結構的序幕。
2016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乾意見》這個新世紀第13個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大食物觀』成為農業生產的新視角,優化產品產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思路一變天地寬。
『別小看這些鴨子,靠它種出的鴨稻,可火啦。』在撫遠市東安村,種糧大戶孫國良笑呵呵地說。
原來,自打2016年在駐村第一書記幫助下種了60畝鴨稻後,好事就接踵而至。孫國良告訴記者,到秋後一賣糧,差距就出來了——鄉親們種的普通水稻一斤最高纔賣1.5元,自己種的鴨稻一斤賣到3元多,鴨稻米賣出了6元1斤的好價格,還供不應求。河北一位商人來到東安村考察後,當即決定投資180萬元和孫國良成立公司,將鴨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畝,還建起了稻米加工廠。
在農業大市綏化,伴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大苞米唱主角的傳統農業變了模樣——『改良白鵝』直供都市飯店;『品牌葡萄』一炮走紅,合作社一年創收200萬元;鮮食玉米俏銷市場。該市農委主任門貴昌說,全市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從2014年近6萬畝激增到今年的近40萬畝,種植戶的畝效益達千元以上。
圍繞市場導向調,圍繞政策取向調,圍繞發揮優勢調,圍繞加工需要調,圍繞能人帶動調,圍繞服務保障調——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決策部署下,各地圍繞市場需求大力發展蔬菜、鮮食玉米、雜糧雜豆等高值高效作物;突出發展綠色特色農業,加快發展外向型農業。
數據顯示,兩年間全省調減玉米面積近3000萬畝,並退回一個積溫帶種植;2017年全省大宗蔬菜總播種面積達到518萬畝,同比增長14%;高淀粉、高賴氨酸等加工型專用玉米品種面積達8000萬畝以上,食用型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面積近4000萬畝,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已達76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