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做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爭當『排頭兵』
2017-10-09 07:27: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黃春英 賈紅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二

  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

  煥發科技的巨大能量,力促農業科技挺進經濟主戰場——伴隨農業科技推廣方式轉變,我省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引領支橕現代農業發展的創新之路。

  自打與省農科院共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以來,我省農村發展典范——甘南興十四村就實現了新的騰飛:精准農業和智能化農業進村,2%的勞動力種植全村高標准農田2萬多畝;投資4000多萬元的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作業面積輻射周邊耕地40多萬畝;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迅猛發展,年產值突破4億元,帶動2000多農民就業,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7萬元。

  近年,我省啟動建設了水稻、玉米、大豆、雜糧、經濟作物和農機裝備6個現代農業產業協同創新技術體系,推動研發攻關由『課題導向』向『產業導向』轉變。建立『一主多元』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以國家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為帶動,落實資金1.35億元,推廣八項重大農業新技術248個,建立省級科技創新與技術集成示范基地450個。把現代農業科技園作為重要載體,示范引導農民種出標准、種出質量,打造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高地;搭建了以園區為載體,新型經營主體、科研院校、農業企業和推廣部門等力量協同攻關的科技創新聯合體。2017年,全省創建現代農業科技園350個,其中省級科技園53個;形成並轉化科技成果100個,入孵科技型企業60家,依托科技園認定省級『農民田間學校』30個,實訓職業農民1萬人,培訓農民100萬人次。

  為了把品質好、口感好、市場銷路好的龍江大米做成富民強省的大產業,我省不僅集全省科研之智建立了水稻產業協同創新技術體系,還主動借助『外腦』,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水稻分子育種中心,從品種研發到高產技術田間管理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橕。

  滾滾稻浪在秋風中翻湧著金色的浪花,龍江水稻又迎來了收獲的季節。在綏化市北林區秦家鎮的一塊水稻地裡,測產專家組當場宣布:綏粳18專家測產公頃產量10108.5公斤,大面積實收公頃產量9796.5公斤——由省農科院綏化分院自主培育的我省第二積溫帶水稻高產優質主推品種誕生。

  經過科研協同創新,我省高蛋白大豆品種培育在高寒、高緯度地區也獲得突破。

  目前,全省各類綜合農業技術推廣面積達1.9億畝(次);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專品種覆蓋率95%以上;僅2017年,全省就梳理農業科技成果447個,轉化率達4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