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問題導向做好民主監督
省政協委員、省政協副秘書長、民革省委駐會副主委薛坤
民主監督是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一項重要職能。民主黨派通過民主監督提意見、作批評,有利於促進科學民主決策,有利於促進民主政治發展。當前我省正處於全面振興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發揮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作用,助力我省各項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是亟待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發揮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作用,有利於推進中共十九大精神的貫徹落實,有利於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有利於轉變乾部作風、優化發展環境。民主黨派如何做好民主監督工作?頂層設計至關重要,應『以爭取黨委領導、政府支持為保障,以發揮黨派自身優勢為基礎,以開展專項監督為抓手,以調研協商為載體,突出問題導向,堅持實事求是,增強監督實效。』概括為四個『有』:一是民主監督要有『尚方寶劍』,即黨委領導和政府的重視。中共省委的領導和省政府的重視是民主黨派做好民主監督工作的關鍵,因此要深化對民主監督性質地位作用的認識,提高接受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自覺性,在工作中重視和支持民主黨派履職盡責,積極主動為民主黨派開展民主監督創造條件。二是民主黨派要有『真功夫』,即較強的出謀劃策能力。『打鐵必須自身硬』。民主黨派應將加強自身建設放在首位,不斷增強『四個意識』,提昇『五種能力』。下一步,民革省委擬成立民主監督工作委員會。尤其在扶貧攻堅民主監督中充分發揮民革省直和哈爾濱54個支部,2400多名民革黨員的優勢和力量,深入到對口的163個貧困村,摸實情、說實話、出實招。三是民主監督要有『著力點』,即就某一領域專項監督。建議我省進一步解放思想,圍繞中共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脫貧攻堅、改善發展環境等問題,賦予民主黨派更多民主監督任務,促進我省各項目標任務的順利推進。四是民主監督要有『組合拳』,即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建議在實踐中注重與其他監督形式相結合,把人大法律監督、政府行政監督、人民群眾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司法監督與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協同起來,形成監督的整體合力。新時代為民主黨派履職盡責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要進一步凝聚共識、強化擔當、匯聚力量,使民主監督真正『監到點子上,督到關鍵處』。
關於全力打造綠色食品強省的建議
省政協委員、民盟省委常委、哈爾濱工業大學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於渤
我省具有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的整體生態化優勢,綠色食品認證面積約佔全國1/5、實物總量約佔全國的1/8;總產值約佔全國的1/6,是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已成為發展潛力最大、成長性最好的產業。我省應該科學調整產業結構,把綠色食品作為第一支柱產業來培育和打造,實現由農業大省向綠色食品產業強省轉變。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保護生態環境,築牢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基礎。從源頭抓起,統籌實施工程和生物等措施,保護好黑土資源。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增加有機物還田量,大力推廣秸稈還田,秸稈造肥、養殖廢物無害化治理和資源化利用。第二,轉變生產方式,堅守綠色食品生產標准。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切實加強綠色食品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建設,建立起從田間到家庭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第三,提昇綠色食品產業鏈和價值鏈。要通過改造擴建、內部挖潛和招商引資新上項目,擴大糧、肉、乳、菜、菌、果等農畜和山林產品精深加工規模。第四,強化推介營銷,擴大綠色食品市場佔有率。要引導各類市場主體提高市場意識,更新營銷觀念;政府要充分發揮『搭臺、服務』的作用,加快建設重點綠色食品批發交易市場,繼續統籌做好系列農產品交易會、展覽會等營銷活動,在經濟發達地區整體推介黑龍江的優質綠色食品;要突出目標市場,加大品牌宣傳和廣告營銷力度,提高我省綠色食品知名度和影響力;要創新營銷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拓展營銷渠道,大力推廣眾籌、私人訂制、網上交易、拍賣等現代營銷方式,不斷擴大國內國外市場份額。第五,制定相關政策,支持綠色食品產業加快發展。建立黑土資源保護與質量提昇補償、獎懲機制,對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進行補貼,建設高標准種植基地;建立相關基金,整合涉農資金,設立專項資金,強化金融信貸和擔保服務,按深加工程度和稅收貢獻大小進行精准支持。鼓勵企業創建大品牌。對取得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標志及取得中國馳名商標、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等企業給予不同標准的獎勵。對綠色食品旗艦店、品牌店和連鎖店建設繼續予以補貼扶持。通過政策效應推動綠色食品產業加快發展。
三江平原濕地保護與治理的建議
省政協委員、省政協副秘書長、民建省委駐會副主委張嶺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在全球生態平衡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位於我省的三江平原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確定的濕地生態功能區,是我國北方乃至東北亞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同時也是國家重要商品糧戰略儲備基地。
建國初期,三江平原濕地面積約為534萬公頃,但隨著人口和經濟增長,大規模的開發、過度利用現象嚴重,生態功能受到損毀。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大力加強濕地保護工作,持續增加資金投入,不斷完善保護管理體系,加大依法管理濕地力度,強化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取得了積極成效,濕地退化趨勢有所遏制,但要根本扭轉濕地退化的趨勢,還要認真對待濕地水資源供需矛盾導致三江平原正在朝旱化趨勢發展、濕地資源科學利用、濕地資源管理、濕地保護資金投入等問題。
為此,對三江平原濕地保護與治理提出幾點建議:一是進一步優化國土資源配置,強化生態紅線約束,抓住實施『河長制』、『湖長制』的契機,落實濕地管理責任體系。二是率先在三江平原地區建立水資源監測預警數據庫和信息技術平臺,盡快完成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普查,發布綜合評價,實施相應的管控措施。三是系統評估原三江平原灌區工程的綜合效益,以及對三江平原水資源時空影響與濕地補水的實際效果。深入開展三江平原地下水、地表水與外江水的聯合調度,深度融合好生態用水同農業用水、民生用水的協調配置。科學規劃、加快推進三江連通工程建設,加大生態補水力度。四是對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用水量與過程進行科學計算與分析。把濕地自然保護區周圍至少1-2公裡緩衝帶規劃成濕地友好型農業種植區,科學調整種植結構,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五是制定出臺《黑龍江省節水條例》和《黑龍江省地下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管理辦法》等地方法規,進一步加強地下水資源管理。六是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濕地保護投入機制,進一步擴大省財政補助資金額度,盡快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七是將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目前我國已經被批准的世界自然遺產中,沒有一處屬於高寒淡水沼澤濕地類型,而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則正是這一類型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