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河縣委書記韓雪海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晴
今天到山裡鄉調研。
上午到光明村,看村支部這一層如何推進落實黨建和扶貧攻堅工作,具體是如何研究決策的。

韓雪海(右)調研扶貧產業。
下午到山裡鄉政府和鄉、村乾部,各村第一書記、包村乾部、包扶單位負責同志座談交流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
山裡鄉在產業扶貧這方面做得不錯,有思路。
二林子村『定制扶貧』,縣法院幫扶,發揮黨委的作用。4個貧困戶,一個院長3個副院長,一人幫扶一戶養雞,每個季度給2000元。村裡發展綠色訂單農業,9500畝水田,跟倍豐農業對接,對方包種子包銷售,每斤可比市場多收0.3元。
新立村,貧困戶4戶,種富硒木耳,賣到深圳100元一斤。現有4棟大棚,每棟32000袋木耳。貧困戶在大棚裡務工,主要做放水等簡單工作。還有分紅,每人可收入3500元。村裡還准備調結構,旱改水2000畝,種富硒大米,還有冬小麥和大蘿卜。
脫貧攻堅一定要有一個產業調整的思路,要有思變的態勢。思維變了,乾部的精氣神、狀態自然也提昇了。
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滯後,小生產與大市場脫節,已成為制約饒河貧困群眾增收的最大瓶頸。發展產業是脫貧的根本之策,加快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但每家每戶的勞動能力、技術水平、愛好興趣各不相同。
發展脫貧產業不能千篇一律,饒河這兩年依托綠色食品加工、旅游、外經貿主導產業發展,實施產業扶貧『七個一批』工程,『一戶一策』落實產業扶貧措施,效果比較顯著。通過產業幫扶全縣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多元。
饒河縣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廣『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引導群眾發展鄉村旅游、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項目,打造特色品牌產品,現在看,集體經濟開始發展了。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晴
今天用了一天時間,走訪調研了五林洞鎮。
上午到鹿山村,這裡有3戶低保戶,都是五保戶。低保戶都搬進了新修的彩鋼房,屋裡采光充足、熱乎,兩個灶,有自來水。村裡買了米、面、油、柴火送了過來。
68歲的宋憲玲患有心髒病、膀胱炎,還中過風。她拉著我的手說:『感謝你們!感謝黨的好政策!』
在鹿山村和村民座談完,又到西南岔村和五林洞鄉鎮黨委、各村第一書記、村黨支部書記、包村乾部、幫扶單位負責同志交流脫貧攻堅工作進展。
這一天調研下來,感覺五林洞鎮脫貧攻堅工作差距不小。乾部的狀態和心氣兒好像沒在狀態上,脫貧攻堅產業發展上思路簡單、標准低,產業謀劃上基本沒有。沒有產業發展思路,已經脫貧的也容易返貧。
到目前,有些扶貧乾部居然還沒有到戶到人,都沒有照個面。精准扶貧,先要精准識貧。在貧困人口識別工作中,要想一個不漏,一個不多,一方面在前期統計中強調壓實扶貧乾部的責任,另一方面通過創新工作方法提高效率,像微信、網絡,都可以借助。
其他鄉鎮增收致富門路非常清晰,五林洞鎮面積大、偏遠、有山有水,可能不適合種糧,但可以發展林下經濟或其他特色種植,思路一定要打開。五林洞鎮現在存在的問題,都是些個性化的問題,多數是因工作不利造成的。
我建議五林洞鎮重新開一次黨委會,要迅速進入狀態,轉變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尊重、貼近、關心群眾,解決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幫扶乾部要幫助農民謀思路,研究增收渠道,對接市場。村兩委班子要帶頭示范,調動農民積極性,整合所有資源,全民參與,共同走出產業發展的好路子。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晴
在調研四排赫哲族鄉時,發現這個鄉發展旅游喊了很多年,但沒有給村裡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近兩年來有起色,政府投入、政策引導,尤其是村民思想觀念轉變了,認識到第三產業是增收的路徑,這個是最根本的。去年開始發展冬季冰雪旅游,把貧困戶帶進來,掃個雪,賣個手套帽子什麼的,兩個月也能掙個兩三千塊錢。今年成立了農民股份制旅游公司。鄉裡還發展網箱養魚,加上旅游公司跟貧困戶和低保戶等低收入群體簽訂長期合同,每人一年收入七八千沒有問題。
72歲的脫貧戶齊大爺,第一書記來了以後幫著買了豬。自己磨豆腐、扣大棚種菜。鄉裡還幫著做帶包裝的凍豆腐。他表示來年要奔小康。
在四排鄉,印象最深的是這裡的鄉風民風好。支部書記帶頭領著乾,境界高。年輕人很有活力,有思路。鄉裡發展空間大了,年輕人也就留下了。
這幾天的調研,有一個問題我始終在思考,就是不少乾部反映群眾認可度仍是脫貧工作的難點。
有的村一發救災、救助物品,就會有一些群眾相互『攀比』。一些村民看到扶持政策好,想方設法爭搶貧困戶身份,這種『不拿白不拿』的潛意識和『紅眼病』極大影響了扶貧工作認可度。
除了建立健全科學的評價體系,群眾滿意度和認可度測評能夠全面真實地反映出大家的想法外,還必須加大扶志和扶能,注重整個風氣習俗的改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以法治為引領,修訂完善村規民約,開展感恩奮進主題教育,讓群眾信賴的黨員乾部、身邊榜樣成為村風民風監督員。
這還需要我們的各級乾部一手抓發展,一手抓鄉風民風的轉變,大力弘揚傳統美德,要旗幟鮮明,敢於說真話、說實話、說公道話,杜絕老好人思想,提高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各村樹立更加良好的村風民風,在全社會營造比發展、比變化、比思路、比致富的良好氛圍。
現在縣裡也下發了文件推進鄉風民風建設,這個節點很好,基層乾部群眾認為很及時。
(黑龍江日報記者 劉曉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