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5日訊(記者 周秘 編輯 王艷)它是一枚陶質的細菌炸彈彈殼。高68厘米、腹圍72厘米、重8.75千克,是日本軍國主義從事細菌武器研制、進行細菌戰的重要罪證,一級文物。

圖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石井式細菌炸彈彈殼。(圖片由東北烈士紀念館提供)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軍國主義為了達到征服亞洲稱霸世界的目的,竟然不顧國際輿論的強烈反對,公然違背國際公約,在中國及日本國內大規模從事生化武器研究,甚至在中國東北毫無人性地用活人做試驗,並在侵華戰爭中進行殘酷的細菌戰與化學戰。設立在哈爾濱的日本關東軍第七三一部隊(對外稱『關東軍防疫給水部』)就是其在中國東北進行細菌實驗、研制細菌武器和進行細菌戰的特種部隊之一。 1945年日本戰敗,七三一部隊在撤退之前,炸毀了該部駐地的主要建築,銷毀了幾乎全部的儀器設備及重要資料,企圖逃避罪責。東北光復後,中國有關當局和專家學者對七三一部隊駐地進行調查時,發現了這枚細菌炸彈彈殼。
1959年初,哈爾濱市衛生局躍進展覽館,將該物撥交給黑龍江省博物館,後移交東北烈士紀念館收藏。這枚細菌炸彈彈殼為半成品,現全國僅存兩枚,極為珍貴。
這種細菌炸彈是由日本軍醫、同時兩次出任部隊長的石井四郎親自設計的,故稱『石井式細菌炸彈』。它與一般炸彈有很大區別,細菌炸彈彈殼為陶質。彈殼體表面及內部有兩條類似於曲別針樣,呈『M』形分布的溝槽,腰部有一條兩厘米橫槽。彈殼頭部有一個螺旋口,用於安放雷管及引信,尾部裝有調節降落速度的設備。彈殼溝槽內放置少量炸藥即可使彈殼爆裂,爆炸時熱量小,不會傷害彈殼內細菌或帶菌跳蚤。
細菌彈從飛機上投擲後,在距地面100?200米高度爆炸,彈內細菌或帶菌跳蚤可大面積散落到地面。萬一細菌炸彈落到地面,強大的衝擊力,足以撞破陶制外殼,也可使細菌泄漏到地面。1941年6月,七三一部隊曾經在安達進行過細菌彈的爆炸試驗。